特別報導
-
AMD 2019年財報出爐! 卯喜啊! 2019Q4營收提升50%! 債務減半!
就在北美時間1/28日,!有分GAAP (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和Non-GAAP (企業以GAAP為基礎來「加工」財務報表)兩種版本,由於Non-GAAP一般都是公司為了要體現公司實際經營狀況所做出的財報,而為讓大眾更公正的看待AMD的財報,以下僅列出GAAP的版本! 從下表中可以看到,AMD的2019年第4季度營收(Revenue)為21.3億美元,比第3季度增長了18%,更比2018年第4季度增長了50%,可說是AMD最近欣逢50週年慶的最佳營運實力展現! ▼表 AMD 2019年第四季度財務業績 (GAAP) 既然營收達50%!那麼毛利率方面呢?從表可看到其2019年第4季度的毛利率為45%,相較第3季度的43%、2018年同期的38%都還要高!可說是AMD有史以來最高毛利率的一個季度。 再看營業收入(Operating income)部份,2019年第4季度時高達3.48億,相較於2018年同期的0.28億,可說是爆增了1143% (你沒看錯)!至於淨收入方面也達到1.7億,相較於2018年同期的0.38億來說,成長了347%! 至於股東們最在意的每股收益,也從2018年Q4的0.04美元,爆增了275%,達到2019年Q4的0.15美元! 若看整個2019財年的財務業績表現的話,就能發現2019年雖然營收僅增加4%,但毛利率則是從38%增加到43%!營業支出(Operating expense)雖然增加了15%,但營業收入(Operating income)則是增加了40%,達到了6.31億美元。 ▼表 AMD 2019財年財務業績 (GAAP) 只是,雖然上述成績好看,但整年的淨收入僅從3.37億增加到3.41億,成長率僅1%,使得全年每股收益從0.32美元降到0.30美元,下降了6%。 為什麼收入這麼多,怎麼會每股收益不增反降呢?原來AMD原先就債台高築,在2018年的負債高達16.86億美元,後面靠著新發表的7nm產品狂賣,就一邊賺錢一邊還錢,才慢慢打掉這麼龐大的債務。 從下張圖表可以看出,AMD在2019年Q3時,還有10.87億美元的負債,而Q3時,AMD發表了Ryzen 3000系列7nm處理器與Radeon RX 5700系列7nm顯示卡,大賺一票,使得該公司決定先把大量負債打掉,2019年Q3一次償還了5.24億美元,使得2019年Q4的負債一次掉到5.63億美元。債務一次砍半! 此舉就是AMD要讓其Debt Balance (債務餘額) 與TTM Adjusted EBITDA (過去12個月調整後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的比例,從先前的1.5x,一次降低到0.5x。這樣一來,負債就小於收入,讓AMD未來成為正向賺錢的公司! 最後來看看,AMD是哪些產品為主要獲利來源吧!從下表可以看出,在運算與繪圖卡產品方面,也就是CPU和GPU產品,為AMD的主要獲利產品,每季或每年的淨營收和營業收入都有在提升。以2019 Q4和Q3相比,淨營收和營業收入分別提升了30%與101%。若與2018 Q3相比,則提升了68.6%與213%。就算以年結算來看,2019年與2018年的淨營收和營業收入,也分別提升了14%與23%。由此可見,AMD會賺錢的產品,還是以CPU和GPU為主,透過導入7nm製程,且良率提升之後,讓其產品獲利在短短一年內就增加這麼多! ▼表 AMD各產品營收細節資訊 (尚未稽核版) 若再看AMD的企業端、嵌入式或半客製化產品 (指的是EPYC CPU、Radeon Embedded CPU,以及幫其他遊戲機廠商客製化的CPU/GPU/APU產品等等),這部份則有高有低,有些季度是虧錢的(如2018 Q4,有括號的數字),但以整年來說,都還是有營收的!因此這部份雖然沒有上面的多,但對AMD整年的營收貢獻,也佔了不少比例!因此AMD這部份也非常積極在衝市場!就看2020年AMD的表現了! 至於其他產品與服務部份,基本上大多是虧錢的生意(有括號的數字),由於不曉得這些產品是哪些,抑或是AMD把所有不賺錢的產品或服務都歸類於此,因此這部份就僅當參考囉! 以上就是AMD最新財報的簡略分析!看來AMD營運開始走向正向賺錢的路途!相信未來的產品開發上也會更多,讓其產品越來越香!
-
2020 PCDIY組機指南!新的一年該如何組新電腦就靠這篇,三種預算完美組機
2019年已經離開了我們,回顧去年,在電腦市場上可說是波瀾壯闊,首先在年初的CES 2019上我們看到眾多新產品推出,像是AMD就在當時持續推動Radeon VII顯示卡的效能表現,同時也揭示將讓自家的Ryzen行動版處理器大舉進攻筆電市場;而在接下來的Computex 2019上,我們則是看到了眾多了電腦周邊廠商傾巢而出,各式鍵鼠、外接SSD等產品樣樣來,各個都是一時之選。 時間進入下半年後,就可說是Intel和AMD兩者之間的戰場,尤其後者在年中7月推出的7nm系列產品更是為PCDIY市場上拋下震撼彈,左打Intel、右擊NVIDIA,使得前者在後來推出Core X系列處理器、後者則是陸續拋出強化版的Super系列顯示卡。三方之間的交互糾葛,也迫使廠商們不斷有新品推出以及促銷活動,這點對於玩家們來說勢必就有許多好康可以撿了。 新的一年到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在電腦PCDIY市場上,當前包含處理器、顯示卡以及主機板等等,都有許多不同的優惠好康現正進行中,加上許多周邊像是記憶體、SSD等等也都在低價位時期,現在可說是最佳組機時間。有鑑於此,PCDIY!特別在這個時候為玩家們準備了新年組機指南,讓玩家們可以在過年前快速幫自己組完心愛的電腦,滿足不同的需求。 說到組裝電腦,玩家們第一個想到的通常都是所謂的「菜單」,也就是到網路賣場挑選自己喜歡的零組件,湊成一條清單以後再到網路上詢問價格是否合理或是有額外修改空間。本文將會針對這個原則提供玩家不同預算下、不同使用目的的菜單組合,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主要將會針對組機時的六大元素做考量,分別是「處理器」、「主機板」、「顯示卡」、「記憶體」、「硬碟」、「電源供應器」以及「機殼」,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元素絕對非處理器和顯示卡莫屬,而提到這兩個產品,就不得不想到Intel、AMD和NVIDIA三家廠商,它們之間依照產品線的不同排列組合,小編會推薦玩家做三種採購方向:「Intel+NVIDIA」、「AMD+NVIDIA」以及「3A」。 先說說玩家們以往最常聽到的「I+N」組合,也就是選用Intel處理器搭配NVIDIA顯示卡,「I+N」組合對玩家來說算是比較「穩定」的組合,這裡也會因為是採用Intel處理器的緣故,而選用同樣為Intel準備的主機板。 由於(至少)在今年以前,無論是Intel處理器還是NVIDIA顯示卡,在業界來說都是歷史較久的組合搭配,兩間廠商在傳統產業中也抱有較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對於各式不同的電腦周邊零組件的組合,也做了比較多的嚴格把關和相容性測試,所以相對來說,「I+N」的組合在一般情況下使用較不容易出差錯。這對於一般第一次自行採購、組裝電腦的玩家們來說,如果比較沒有預算上的限制的話,「I+N」組合會是安全牌的選項,主因在於基本上買了以後,後續即便要升級也比較不容易碰到硬體不相容導致出錯的問題。 第二種組合是AMD的處理器搭配NVIDIA的顯示卡,以達到在預算和效能之間做到混合搭配的目的。這種組合下,會選擇NVIDIA顯示卡的目的其實和「I+N」組合裡的選擇目的相同,一般來說也是為了達到相對較穩定的效能表現。 至於處理器部分從Intel換成AMD,主要則是為了要能夠追求更高C/P值的選項,尤其AMD近年來因為採用全新的Zen製程架構,使得核心數目大幅攀升,這也間接讓AMD處理器在多工方面較Intel優秀,因此,如果是有專業繪圖需求的玩家,普遍會建議可選擇AMD的處理器,以便獲得全速運轉下,較快的運算速度。再者,AMD的產品這幾年來也不斷和相關廠商做最佳化設計,因此,傳統上玩家們可能會有「A家產品較不穩」的問題,這點在這幾年的處理器和顯示卡產品已經大幅改善,玩家們基本上已經可以放心選用。 另外一點,由於AMD的產品一向主打的就是相對較高的C/P值,也因此很適合有預算限制的玩家可以做這樣的「A+N」組合。順帶一提,選用AMD處理器以後就需要同樣採用AMD平台的主機板作為搭配,方可正常使用處理器。 延續剛才的C/P值考量,玩家們如果是想要追求最高性價比的話,組裝「3A平台」最是最適合的選項,也就是AMD處理器、AMD平台主機板搭配AMD顯示卡。 先說處理器部分,剛才有提到因為採用新架構的關係,加上核心數目普遍比Intel多,因此即便在較重視單核心處理器效能的層面(像是遊戲、電競)會小輸Intel,但在多核需求較高的工作面來說,AMD處理器贏過Intel處理器。而且加上普遍來說,其定價在針對相同規格定位時,會較對手陣營便宜些,也就間接促使其自身的性價比提高。另外,在顯示卡的部分,同樣的也是因為AMD主打相同的戰略,也就是「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優秀的效能」,使得其顯示卡的效能也有後來居上的聲勢。 最後,說明一下可以選擇3A平台的另一大迷思,也就是玩家們可能會認為AMD平台產品較不穩的刻板印象,其實這一兩年來AMD已經和許多遊戲廠商、軟體廠商做大量最佳化,讓自家產品可以在遊戲上有更好的效能表現。再者,AMD自己的軟體中心Radeon Adrenalin也在不斷的推陳出新,近期新推出的2020年版本更是全面更改介面,將其改為控制中心的概念,也強化了它的使用彈性和便利性。 施主,這個問題該問你自己。玩家們在組裝電腦、開菜單以前,最需要考量的還是自己組裝電腦的目的是什麼,是想要爽爽玩市面上所有3A遊戲大作嗎?那麼首先必須要先有足夠的預算,這種電腦沒有個萬把塊是組不起來的;還是說只是需要一個可以用來上網、看影片、做文書處理的文書機?那這樣的話其實簡單萬元組機比比皆是。 再者,以上的三種組合其實各自也有各自的優缺點,例如「I+N」組合的最大優勢就是買來以後基本就是穩穩用,但缺點也是明顯,相對來說就是預算高一些;而「3A平台」雖然整體來說在相同規格下的預算會比較低一點,但可能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或許遊戲效能會弱一點,或者也有可能容易出現硬體不相容的可能;那是不是選擇「A+N」組合最好?也未必,有些時候AMD處理器和NVIDIA顯示卡兩者本身就有可能會有不穩的問題產生,但優點就是這樣的組合無論是在預算還是效能的考量上,都有很多的彈性選擇空間。 在實際給出組機方向和菜單以前,先來帶對於初次組機的玩家們快速了解一下各家廠商現階段的矚目產品,先從Intel的部分開始。 Intel作為玩家們傳統上最常用來組裝電腦處理器的廠商,其處理器主要可簡單分為三種產品線:一是最常見的Core i3/i5/i7/i9系列,這也是一般主流玩家最常選擇的處理器產品,同時基於不同的時脈製程以及推行時間,產品也經歷過數代的推進,以目前來說最新的主流版本還是落在第九代和第八代處理器,也是目前推薦玩家組裝新電腦時的推薦選擇。順帶一題,在筆電上倒是有10代處理器出現,不過這裡就不額外說明了。 另外還有一般文書機或是入門機會選擇的Pentium、Celeron兩種,這類處理器主要就是針對只需要組裝能用來做Office文書工作抑或是一般上網、瀏覽影片等功能的主機,一般來說不會額外選擇獨立的顯示卡作為搭配,而是直接利用處理器內搭的內部顯示晶片作為影像輸出的效能來源,因此普遍來說也不會作為遊戲機使用(也無法勝任)。 最後,如果玩家想要組裝的電腦是針對伺服器所用,或者是想要追求最極致的遊戲體驗的話,Intel的另一類型處理器為Xeon系列和Core X系列,主要都是以主打多核心數為主,能夠提供多工玩家的需求,在搭配對應的主機板以後,也能大幅強化整體電腦的使用彈性。 接下來看AMD方面,首先在處理器的部分也和Intel一樣有三種主要分類,先說主流處理器部分,也就是Ryzen系列。 AMD Ryzen處理器近年來可說是打響名號,尤其今年年中因應7nm全新製程推出的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更是榮耀了許多AMD鐵粉,Ryzen系列處理器目前推薦的產品如果手頭上預算足夠的話,可以直接選擇新推出的3000系列,反之則是可以選擇去年推出的Ryzen 2000系列。 值得注意的是,Ryzen系列處理器還可細分為Ryzen 3/5/7/9四種不同等級,這點和Intel處理器Core i3/i5/i7/i9的概念差不多,數字越小代表相對越入門,不過也就意味著價格越低,玩家在購買以前可預先盤算。 在入門文書機方面,AMD旗下有Athlon系列處理器,尤其去年的Athlon 200GE可說是打響其名號,超高的C/P值使它成為許多AMD玩家入門電腦處理器首選,因此今年AMD趁勝追擊,推出AMD Athlon 3000G,在效能上做了調整,使它相較於去年的版本更有競爭力。內建Radeon VEGA顯示晶片的優勢,也讓只想要一般電腦的玩家可以省去購買額外顯示卡的需求,進一步壓低整體的預算。 說到AMD的頂級體驗就一定得提到AMD Ryzen Threadripper系列處理器,自從初次推出以來,就一直在打破核心數限制,往往利用多核心的優勢在效能上能夠大幅領先對手。今年新推出的第三代Threadripper系列更是在核心數上勝過對手一大截,核心數越多能夠帶來的多工能力也就越高,這也是為什麼需要強效繪圖軟體或是影像處理能力的玩家,會願意選用AMD處理器的一個重點原因。 繼續說AMD的Radeon顯示卡方面,AMD目前最新的顯示卡為RX 5700XT、RX 5700以及中階的RX 5500 XT、RX 5500,另外還有前一代的RX 500系列,也就是RX 590、RX 580、RX 570等等。 顯示卡的效能定義以遊戲體驗說明最直接,以現階段AMD顯示卡產品線來說,RX 5700系列著重在2560 x 1440解析度遊戲體驗、RX 5500系列則是針對主流1920 x 1080解析度。而前一代的RX 500系列由於C/P值和效能表現的關係,則是會歸類在輕遊戲的領域中。 另一個顯示卡廠商NVIDIA也是玩家們在組裝電腦時會選擇的重點產品之一,目前的顯示卡產品線可略分為GTX、RTX和Super三種。 快速說明GTX系列和RTX系列顯示卡,兩者之間的最大差異最主要在於是否支援最新的即時光線追蹤技術(Ray Tracing,光追),帶有「RTX」的顯示卡才是有支援這個功能的,例如RTX 2080 Ti、RTX 2080、RTX 2070、RTX 2060等等,RTX系列顯示卡是NVIDIA自從去年才開始推出的新一代顯示卡系列,其效能表現普遍來說都非常優秀;另一方面,前一代的GTX系列顯示卡雖然不支援光追,但效能表現同樣不俗,且以目前來說價格也優秀的多,不過目前市場上因為NVIDIA都在主推新一代的顯示卡,所以要找到過去GTX 1070、GTX 1080、甚至GTX 1080 Ti的選擇已經不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針對以往的GTX 1060、GTX 1050等入門的選擇,NVIDIA也已經陸續推出GTX 16系列作為取代的方案,目前已經推出的有GTX 1660 Ti、GTX 1660以及GTX 1650。 而所謂的Super代表的即是強化版的概念,針對顯示卡的硬體效能再作提升,同時針對價格方面不做太巨大的提升,以便提供玩家們更具C/P值的選擇。Super系列顯示卡無論是RTX系列還是GTX系列都已經有推出對應的型號,像是高階的RTX 2080 Super、RTX 2070 Super,以及中階的GTX 1660 Super和GTX 1650 Super。 同時,因RTX 2080 Super、RTX 2070 Super以及RTX 2060 Super三種顯示卡已經推出,所以現階段在市場上幾乎已經找不到先前無Super版本的對應顯示卡了,這點玩家們在購買時須注意。 了解完處理器和顯示卡的廠商和對應產品以後,接下來小編會針對不同的玩家族群設定出三種不同等級的預算設定和使用情況,以供玩家們進行參考。 首先是作為入門等級的玩家,想要組裝電腦的原因不外乎需要一台簡單的文書處理機,每天需要進行的工作內容頂多單純上網、觀看YouTube影片、或做簡單的Office文書處理和圖片修圖等等,這裡要注意的是修圖這部分指的是像小畫家、Photoscape這類單純的修裁軟體,而非更專業的Adobe系列軟體。 簡單來說,15,000預算以下能夠組到一台功能已經完整的電腦,但它能提供的能力便是簡單的電腦功能,若是要玩遊戲的話,頂多只能夠玩玩2D遊戲或是輕遊戲等等,是無法應付效能過荷的硬體需求的。 當預算來看30,000以內時,整體的組機彈性就會高上許多,基本上建議一般玩家如果指是想要組裝一台能夠玩時下3A遊戲體驗主機時,拿出30,000預算就能有不錯的選擇了,主流的3D遊戲在畫質調整下都能有約60 FPS的體驗,整體來說已經非常不錯。 30,000預算的電腦還能做到Adobe等級的修圖,像是簡單的Photoshop和Lightroom等等,另外如果要簡易的影片修剪只要在部分硬體如處理器和顯示卡上多花點預算,基本上也是足夠應付的。 預算超過30,000以上時,如果以遊戲來說,就能夠組到能暢玩所有當前3A級遊戲大作的電競主機,可以預期的是在2560 x 1440解析度都能有60 FPS以上的表現,如果是在主流的1920 x 1080解析度下,更是能擁有破百的平均FPS,若是在菜單外額外購入具有G-Sync和FreeSync技術的電競螢幕做輔助的話,更能有流暢穩定的畫面表現。 除了遊戲以外,30000元的電腦還能做專業的繪圖軟體需求,抑或是像Davinci這樣的影像軟體的能力,再者,因為預算提升的關係,讓整台電腦除了處理器和顯示卡效能拉高以外,其他像是記憶體和SSD硬碟的空間也能拉大,速度上也會獲得提升,能夠大幅提高電腦的效能表現。 接下來就要實際為每個預算內做配置了,下文將針對不同預算以及不同的「處理器+顯示卡」組合(意即先前提過的「I+N」、「A+N」及「3A」),再加上其他基本的必要零組件做基本的菜單,玩家不用一定要跟隨相同型號,而是可以在相同的規格和預算下,藉此找到自己喜歡的廠牌產品做搭配。 首先先來看「I+N」的組合,在處理器方面選用Intel Pentium G5400,基本2核心 4執行緒(2C/4T)的配置,家 上基本時脈3.7GHz已足夠應付日常使用,在顯示卡的部分,由於處理器本身已經自帶UHD610顯示晶片,如果只是做為一般日常使用的話,大可直接捨棄顯示卡的需求改用顯示晶片即可,可減輕預算。不過如果想要在預算內搭載顯示卡的話,NVIDIA部分可以選擇GTX 1060 3GB顯示卡,基本上拿來做為簡單的遊戲使用是足夠的,可不限於2D遊戲遊玩。處理器搭配的主機板部分只需選擇能和處理器搭配的選項即可,這裡因採用Pentium系列處理器,故選擇搭配H310M主機板,玩家可以自行另外選擇。 記憶體部分由於現在價格便宜,但因應僅是為了文書使用,故選擇DDR4-2666 8GB即可,硬碟部分不另外提供一般HDD硬碟,而是直接購入500GB的2.5”的SATA3 SSD,讀寫速度是一般HDD的三倍左右,雖然同樣的價格確實可以搭出不錯的SSD+HDD或大容量HDD的硬碟配置,但在速度和彈性使用上實在不如直接購買一500GB SSD還要來得快速。 至於在電源供應器的部分,整組菜單的預設TDP大約會落在250W左右(預估值),因此建議只需要購買到市售450W的電源供應器即可。而機殼的部分則是隨玩家個人喜好,可以自行做判斷。這樣整套菜單配置下來大約落在13,398元。 接下來是「A+N」的組合,考量到整體的預算設定,大體來說和「I+N」的菜單相同,唯一差別會在處理器、主機板的部分。因此,這邊只需要將處理器部分換成目前較新的AMD Athlon 3000G即可,其2C/4T的配置足夠應付日常需求,加上同樣具有Vega 3內部顯示晶片,基本上不用額外購入顯示卡也是可以使用的。主機板的部分則是對應處理器選擇B450M系列主機板,玩家也可選擇其他對應AM4處理器腳位的主機板,不過B450M系列是最入門的選擇。如此一來,整體的價格點會落在13,408元。 最後則是來看到「3A」組合,因目標設在3A的情況下,使得顯示卡的部分也需換成AMD顯示卡,因此,結合「A+N」的菜單配置,我們將處理器、主機板和顯示卡都換成AMD對應選項,處理器和主機板同樣選用AMD Athlon 3000G和B450M系列主機板,在顯示卡的部分則是將原先的NVIDIA顯示卡換成AMD的RX570顯示卡,其他菜單配置不變,整體來說效能方面是大約相同的。這樣的預算總共同樣會在約13408元。 這邊先簡單小結一下,玩家在利用15,000組裝文書機時,因為處理器本身都有自帶內部顯示晶片可以直接提供輸出,因此,在選擇主機板與處理器搭配時,可以選擇擁有影像輸出(HDMI、DisplayPort、DVI)連接埠的主機板,直接做輸出,這樣一來就可以省下顯示卡部分的花費,從而直接將其挪用到其他零組件上,可以選擇的方向有將SSD升級至M.2 PCIe介面,我們將省去的顯示卡花費(約3,000元左右)轉向儲存空間的速度提升,M.2 PCIe介面SSD讀寫速度為SATA3 SSD的六倍,玩家在一般如果有大檔案傳輸需求時可以快速感受到速度的提升,不過要注意的是,主機板同樣也必須有M.2插槽的支援才行。如果不選擇將這筆錢花在儲存空間的話,也可以選擇將處理器做小幅升級,以Intel陣營來說,可選擇升級至第八代Core i3或Core i5處理器,AMD陣營的部分則是可以選擇升級到Ryzen 3000 R5系列處理器,都可獲得大幅度的效能表現提升。再者,也可以把這筆預算拿去做記憶體時脈和空間的提升,例如將時脈提高到DDR4-3000或是做16GB記憶體配置,對於系統的彈性使用都能有不錯的效果。 接著下來我們把預算往上提,來到30,000元的預算,這時候能夠做的選擇就非常多了。 同樣的先來看看「I+N」的組合配置,處理器的部分我們可以直接衝到Intel Core i5-8400,6C/6T的配置加上最高動態時脈可達到4.0GHz,想要玩遊戲的話電腦也不會不夠力;主機板部分因應市面上想要買到新的Z370系列主機板有些難度,因此為了配置方面加上未來升級彈性也夠的目的,可以選擇直接衝上Z390主機板,它雖然是伴隨第九代處理器推出的,但可向下相容第八代處理器;接著在顯示卡的部分則是可以直接衝上RTX 2060顯示卡,在一般的FHD解析度情況下都可以在多數遊戲下效能全開順跑遊戲。 其次,在記憶體的部分,由於預算足夠的關係,我們可以選擇更高的時脈,像是藉由超頻的功能直接組件DDR4-3200 16GB的配置,讓玩家玩遊戲絕對順跑,甚至如果是要做編輯軟體的話,也有足夠的空間能使用;在儲存空間方面,這時候就可以直接攻上1TB M.2 PCIe SSD了,這時選用Z390系列主機板就有一定優勢,一是肯定有M.2插槽能使用、二是多半會提供至少兩組的M.2插槽供彈性使用。 最後,在機殼的部分就是玩家自行去選擇喜好了,不過在電源供應器的部分,建議是將瓦數提高到550W左右,才能在需要高效使用電腦時,不至於影響系統穩定性。這次,我們將菜單的預算壓至29,807元。 接下來在「A+N」的組合方面,同樣的在其他零組件不變、只變處理器和主機板的情況下,將處理器換成Ryzen 5 3500X搭配X570系列主機板,整體的價格可以向下節省1,000元的預算,可以方便玩家做其他額外的彈性使用。這時的預算為28,817元。 最後則是「3A」的組合,3A組合下我們先延續方才「A+N」下的變動,另外將顯示卡更改成Radeon RX 5700,如此一來便已經足夠在FHD解析度下大殺四方,整體的預算控制在28,717元。 同樣的,這邊也先快速小結一下,其實整體來說可以看到,3萬元的預算已經可以組出一台足夠玩家做3A遊戲大作(且順玩、FPS約100)或是做編輯處理工作的電腦,可變動的部分也有滿多的選擇。其中,最主要的變動點或許會落在顯示卡的部分,以NVIDIA顯示卡為例,雖然這邊是為了追求預算下的最高效能選擇RTX 2060,但如果退而求其次,玩家螢幕仍在FHD解析度下、又沒有一定要光追效果的話,其實GTX 1660 Ti就已經足夠應付,兩者之間的價差大約落在2,000元,用這兩千元可以選擇將處理器做進一步的升級,像是有望進入Core i7或是Ryzen 7處理器的選擇等等,又或者是進而讓記憶體的時脈更高、空間更多都是可以作為調整的選項;而如果是AMD顯示卡的部分,同樣的在FHD解析度下,可以選擇改用RX 5500系列顯示卡即可應付,兩者的價差同樣在2,000元左右。 當玩家的預算來到30000元以上時,基本上就是一個無上限的世界了,想要花個六七萬組一台頂級的電腦比比皆是,不過這裡小編不會提供玩家一個頂級十幾萬的選項,玩家有這麼多預算的話,其實很容易就能輕鬆組出逆天等級的PC,本文將以基本足夠應付目前主流遊戲和編輯處理需求的PC菜單為主,雖然預算定在30,000以上,但至多不會超過8萬預算。 首先先來看看「I+N」的組合配置,處理器部分選擇Intel Core i9-9900KF,8C/16T配置加上最高動態時脈達5GHz,雖然沒有內顯輸出,但在這個價位上已經不可能單單只用內顯晶片輸出了。搭配的主機板則同樣也是用Z390系列主機板,作為穩定整體效能的控制台來說絕對夠用,再者,要做為未來升級的彈性也有不錯的操作空間。顯示卡的部分則是選用RTX 2080作為基本,絕對足夠在2K解析度(甚至4K高畫質解析度)下仍有穩定的流暢度表現。 記憶體部分選擇將空間衝上32GB,並且搭配DDR4-3600的時脈,在速度和空間上都有極佳的表現;至於在SSD的部分則是同樣選擇M.2 PCIe介面,但將空間拉至2TB,以應付長久使用下的大量檔案空間需求。機殼的部分玩家可以自行選擇,電源供應器的部分,如果是想要一次到位的話,可以選擇高階破千瓦以上的金牌電源供應器,否則,若只是單純想要夠用的話,金牌650W的電源供應器大抵已經足夠穩定輸出。整體來說這樣的總預算會達到65,488元。雖然這不是最頂級的配置,不過也不便宜,但一定能更玩家使用好幾年。 「A+N」的配置方面,只將處理器換成AMD Ryzen 7 3700X,基本8C/16T的配置加上最高4.4GHz的動態時脈,無論是在遊戲還是在多工環境下都有不錯的效能表現,再者,支援全新的PCIe 4.0介面可以讓整體的速度更快些。主機板部分則是對應更換為X570系列主機板,其他零組件配置不變。這樣一來整體的預算考量會落在66,578元。 最後則是「3A」平台的架構組合,這時候在處理器和顯示卡都變動的情況下,可以將處理器換成更高階的Ryzen 9 3900X,具備12C/24T的配置加上最高4.6GHz的動態時脈,再度將核心數目向上攀升;再者,顯示卡的部分則是換上最高階的RX5700XT系列,讓玩家能在2K解析度下順暢遊玩遊戲。這時候的總預算落在64,788元。 快速總結一下這個預算下的配置,首先由於預算幾乎可以說是無上限,因此在處理器的部分如果玩家想要追求更高的核心數或效能,可以選擇供上Core X系列或是Threadripper系列,如此一來就得讓主機板的平台也跟著改變。另外,在顯示卡的部分則是可以將NVIDIA的顯示卡更往上提高到RTX 2080 Super或者甚至RTX 2080 Ti,AMD的部分目前最高階的就屬RX 5700 XT為主。其次,NVIDIA的部分如果想要做其他調整的話,也是可以向下調整成RTX 2070或RTX 2070 Super的等級,同樣也會有不錯的效能表現,並且可以將預算挪去做其他用途。再者,在記憶體和SSD的部分,如果記憶體不需要用到32GB的話,也可以選擇建構16GB即可、或者是將時脈往下調;而SSD的部分則是維持在至少1TB的水準,另外,AMD處理器的部分還可以看型號選擇是否要購入支援PCIe 4.0介面的SSD,雖然價格會往上一翻,但讀寫速度也會提高約1000MB/s左右,這點就端看玩家的需求而定了。 以上各預算分類的菜單配置正如前文所提,主要是為了提供玩家們在不同價位下,各零組件能夠選擇的產品級距,而非直接的推薦菜單上的產品,玩家們針對這點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品牌信仰或使用習慣。不過除了最重要的處理器、主機板和顯示卡以外,其他零組件部分在組裝前還是可以有一些調整的參考方向。 首先在記憶體選擇的部分,由於現階段記憶體的價格處在甜蜜低點,玩家們如果沒有預算上的考量,只要主機板應付得來,基本記憶體可以建構到256GB都沒問題,時脈也是。不過如果有手頭預算上考量的話,可以先從最基礎的8GB DDR4-2666下手,這樣的記憶體容量和時脈速度用來做一般文書機或是單純從事單一複雜任務(如遊戲或剪輯)時,速度和容量不致於應付不來,可說是最基本的選擇值;當然,比較建議的配置還是希望玩家們如果在時脈速度不變下,可以至少將容量拉高至16GB,這樣一來在遊戲的同時還能有足夠空間可以從事其他任務,背景程式多開也不至於影響電腦效能。 當已經達到16GB DDR4-2666以後,如果有能力可以再升級的話,建議的方向是先將時脈上提至DDR4-3000、甚至DDR4-3200,最極致的方法則是利用各家主機板和顯示卡支援的超頻模式,選購可超頻彈性不錯的DDR4-3600(或至少DDR4-3000以上)的超頻記憶體,將時脈調整在3600Hz,這樣一來在速度上也能保有一定的優勢。其他的更高階升級就在於先將空間拉高至32GB、64GB以後再說了。 儲存空間方面,傳統上會建議玩家組建「SSD+HDD」的配置,例如128GB SSD + 1 TB HDD,不過因為現階段的SSD價格同樣也是處在低點,以入門機來說,即便選擇1TB空間的2.5" SATA3 SSD也不至於造成預算太大的負荷,加上其速度也是HDD的好幾倍,因此,平心而論,建議玩家們現階段除非真的手頭非常非常緊湊,否則直接晉升到SSD的世界是最划算的選擇。2.5" SATA3 SSD的容量選擇部分,建議玩家可以的話直接從500GB的容量下手,這樣一來即便Windows作業系統占用的空間越來越多,但至少還算是有足夠空間可以做其他用途,就算要安裝一兩個3A級遊戲或是用做儲存倉庫的配置,空間容量也是足夠。再有預算一點的話,也可以選擇直接衝上1TB容量。 不過如果要搭建1TB SSD的話,會建議玩家錢包抓緊一點,可以的話直接選擇M.2 PCIe SSD,它雖然價格上會稍微貴個一兩千,但換來的速度提升對於一般遊戲或是剪輯相關工作時的檔案傳輸速度絕對有感。同時,前文也有提到,如果是搭建AMD支援PCIe 4.0介面的平台,若手頭預算足夠的話,也可選擇搭載PCIe 4.0介面的SSD最大化效能,如此一來讀寫速度將會最大化提升。 再來是電源供應器和機殼部分,先說電源供應器。電源供應器建議玩家如果只是組來作為一般文書機使用的話,在僅僅是利用處理器內顯晶片甚至入門級顯示卡的話,只需選擇450W銅牌(或銀牌)的品項即可,這樣的瓦數已經足夠撐起一台文書機且綽綽有餘。如果要進一步提升到30,000元以內的預算時,才會有需要考慮500W以上並且是銀牌標章的電源供應器,不過如果玩家想要在短時間內讓電源供應器這個零組件能至少先快速到位的話,建議在預算內的考量可以選擇常見的金牌650W品項,這樣的配置如果不是超頂級的系統的話,都是足夠使用好幾年的。但若玩家的預算非常足夠的話,也可以選擇直接衝上金牌千瓦以上的品項,絕對性的一次到位。 另外在機殼的部分,本文雖然將他列在必要的六項組機品項中,但並沒有特別著墨在款式和預算上,主因在於機殼的考量最主要在外型和大小,主觀意識考量偏大,所以建議玩家在預算內自行判斷喜好的機殼外型即可。 另外還有一些周邊的外設產品例如鍵盤、滑鼠、耳機、螢幕等等也是這次清單上未直接列舉出的選項,也是和機殼是相同的道理,主因在於它不算在絕對必要的菜單內,而是玩家們可以自行找到各種適合自己的周邊產品,同樣的主觀意識考量大的情況下,也就不另外提供建議配置了。不過PCDIY!去年陸續有做了電競周邊的產品介紹和選購,有興趣的玩家們不妨也可以做為參考。 說完了外部的硬體配置,接下來要考量的一點就是軟體方面了,軟體的部分一般來說如果是普通消費者,在請店家幫忙組裝電腦時,會一併請對方幫忙安裝,像是Windows 10作業系統、Office文書軟體、甚至防毒軟體等等。然而,除了作業系統有一定非裝不可的必要以外(但一定要花錢請店家嗎?),其他軟體一定非裝不可嗎?或許未必,端看玩家的考量為主。 首先先來說作業系統吧!以常見的Windows 10為例,目前市場上如果要請店家幫忙安裝的話,需要花費約4,000元的左右的價格,當然如果是一般消費者為了一了百了的解決問題,其實在組機時請店家直接預先幫忙安裝完是最方面的選擇,等於是用金錢購買便利性。但如果是比較狂熱的玩家或是從事電腦相關行業的玩家,有些時候或許不需要特別請店家幫忙安裝。 舉例來說,其實微軟自己在官網上提供Windows 10的iso安裝檔給玩家們使用,玩家們只要下載完畢以後就可以藉由光碟或是USB隨身碟,插入電腦以後再從BIOS系統中進行安裝,在安裝過程中唯一和店家安裝版本不同的差異在於,如果玩家沒有金鑰(也就是安裝序號)的話,Windows會顯示為「未啟動」狀態,但這並不代表作業系統不能用,相反的,其實它該有的功能都已經有了!也就是說,如果玩家們不在乎一些功能不健全的話,其實是可以用免費的方式安裝Windows 10作業系統的。 但問題來了,「代價是什麼?」首先,畫面的右下方會有作業系統未啟動的永久浮水印,這是開任何程式、遊戲、影片都無法抹煞掉的,如果玩家不啟動系統,那個這段浮水印就永遠會出現在畫面上。另外,玩家們也無法自由進行系統的個人化設定,例如更改系統主題、甚至更換背景桌布等等。第三,玩家無法利用Windows Update功能升級作業系統,同時,系統本身也將不會具有最基本的Windows Defender防毒功能。 如果玩家們不擔心這些問題的話,那麼恭喜,你已經能夠永久免費的使用新電腦,只要不要讓電腦不小心中毒即可。但通常情況下,還是會建議玩家除非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否則還是安裝正版軟體比較好喔! 而說到防毒軟體,相信現在許多玩家的考量也是「需不需要額外安裝防毒軟體?」,這點同樣也是要問玩家自己,其實普遍來說,如果玩家不會隨意點擊不知名網頁來源的話,基本的Windows Defender其實已經足夠阻擋許多不友善的檔案進入電腦,如果玩家還是覺得不心安的話,可以根據自己的考量自由選擇是否要安裝其他防毒軟體。 另外,現階段也有許多阻擋惡意網頁的瀏覽器外掛程式,可以在第一時間阻擋惡意廣告或是網頁推播,不過這點同樣也是回到玩家使用習慣問題,只要玩家們不會在不知名的網站上使用電腦的話,基本上也不太需要額外去安裝這些外掛程式囉! 再來就是關於文書處理最常見的軟體:Office。其實現階段因為有許多雲端的文書軟體例如Google就有自己的Google Doc(類似Office Word)、Google Sheet(類似Office Excel)和Google Slides(類似Office PowerPoint)等等,其實在一般簡單情況下已經非常足夠作為文書處理的軟體使用,同時因為是採用雲端系統的關係,所以可以隨時在任何可上網的裝置上使用,即便是行動裝置Google也有推出專門的軟體可以讓玩家下載使用,就便利性來說其實比Office軟體還要方便許多。 不過有個前提是,如果玩家們組裝電腦時,需要面對的是公家機關或公司行號,時常需要使用Office軟體的話,那麼建議玩家還是安裝該軟體在一般使用下會減少許多相容性的問題。這裡有兩種解決方案,第一個是直接花錢購買Office版本,直接一勞永逸的永久使用;另一種方式則是用目前各服務都很常使用的訂閱制訂閱「Office365」,他們各有優缺,直接買斷的優勢是買了以後就再也不用擔心不能用的問題,不過缺點則是如果未來有新版本的話,它將不會自動更新;但訂閱制的缺點也很明顯,就是每個月(或每年)需要花費一定的金額購買,但優點是可以隨時享有最新的更新和服務,這點就端看玩家自己考量囉! 其實說了這麼多,還是回歸到一句話:「玩家須自行考量使用情境」。無論是防毒軟體、作業系統還是文書軟體,甚至是像Adobe、Davinci甚至其他更專業的軟體也是,都是需要看玩家自己的需求而定,每一個軟體或需求都會有可以免費使用替換的方法,但就看這樣的方法對於玩家們來說是否適用了。 總結來說吧!其實本文提供了玩家們在2020年如果要進行組裝電腦的話,可以選擇的「大方向」,但其中的「小細節」還是要靠玩家自行去摸索,諸如像是省一點這裡、賺一點那裏這樣的更換也是可以依照玩家的需求和預算做調整的,不過大抵來說方向是相同的,大家都是希望可以組到最符合自身需求的電腦主機,所謂「PC組機終究DIY」,不管外面的菜單提供的再好,提供菜單的人本身還是會有個人的主觀評價存在,雖是普遍方向,但未必真的全面適合所有人,組裝電腦終究還是要靠DIY的,只有玩家自己才會真正了解自己的電腦需求,其他人都只能提供參考而已。 玩家們在新的一年到來時,如果有想要組裝新電腦的話,趁著現在幾乎所有零組件的價格都處在低點的情況下,其實是一個很棒的時機,新的一年也預祝玩家們事事順利,順利組裝到自己喜愛的電腦,讓遊戲、工作都越來越好喔!PCDIY!在這邊也祝大家新年快樂了~
-
全漢FSP「工業級防潮Hydro G Pro電源供應器 + 雙系統機殼CMT710新登場」全漢新品發表會與驗證部門現場直擊!
當前玩家組裝PC主機時,往往專注於處理器、顯示卡效能是否到位,記憶體、儲存空間是否夠用等問題,但卻常常忽略一個很關鍵的部件:電源供應器(Power Supply Unit,簡稱PSU)。身為一台PC的心臟,power好不好,關係到整台電腦的穩定。作為全球領導電源製造商之一的全漢,在今年Computex 2019中便宣布一系列相關新品,其中包括有AIoT相關應用的電源產品、各種設備的充電器與5G電源產品,一舉將全漢產品打入更多消費者日常生活中。 不過,在今次(12/23)全漢新品發表會上,它們將重點回歸到自家最重要的產品線上,推出前所未有的Hydro G Pro電源供應器,主打「三防」功能,具備工業級獨特防潮塗層技術,比起一般power提供更穩定的電源供應;另外一項眾所矚目的新品也是全漢的主力產品線之一「機殼」,這次推出全新T-WINGS系列的CMT710機殼,獨特帥氣的外型設計下,藏有雙系統的設計,不只可以提供強大的硬體效能,同時也更加強化系統操作彈性。 這次發表會的重點產品在於新發表的Hydro G Pro電源供應器,為業界第一家採用工業級獨特防潮塗層技術,能夠提供「三防」的功能,也就是「防潮濕」、「防塵」以及「防鏽蝕」三種,讓玩家在較嚴苛的環境下也可以穩定的使用電腦,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採用此塗層技術,也使得Hydro G Pro電源供應器可以抗蚊蟲,舉例來說,一般蚊蟲如蟑螂、蜥蜴等等若是經過電源供應器的話,會因為其身上的有機體造成供應器短路,進而使整台電腦造成損壞的可能,Hydro G Pro得益於該塗層,即便蟑螂經過也不會造成電源供應器短路。同時,搭配內部採用LLC半橋諧振結構與DC-DC穩壓設計,以及使用全日系105°C精密級電解電容,可以穩定電腦的使用效能。 在風扇設計方面,Hydro G Pro系列電源供應器皆具備低噪寂靜模式,在電源開關旁邊附設一組「ECO風扇溫控開關」,當切換至ON時,電源在偵測到負載低於30%時,風扇不會轉動,以提供使用者安靜的使用環境,當負載提升到30%以上,才會開啟散熱風扇,以提供散熱需求。 硬體規格方面,供應器本身的尺寸為150 x 150 x 86(mm) 短機身設計,在這樣的機身大小能夠做到1000W輸出在業界是比較少見的。另外,Hydro G Pro電源供應器包含650W、750W、850W以及1000W四種規格,搭配全模組黑化扁排線設計,並提供紅色(AMD)與綠色(NVIDIA)替換的側標貼紙,主攻高階玩家客群。全漢也表示未來不排除也將該塗層技術下放到其他入門、中階產品。此外,全系列皆為80 Plus金牌等級,高轉換率下減少不必要的耗能,並完整滿足玩家PC效能需求。 全漢表示現在購買Hydro G Pro電源供應器就享有10年保固,同時現在買並回登錄就送限量RGB鼠墊(市價NT$999)。 現場另一個最吸睛的新品,莫過於全漢全新推出的T-WINGS系列的CMT710機殼,本身除了有相當酷炫的ARGB外觀以外,內部更是提供雙系統支援能力,在當前遊戲直播興盛的當下,雙系統的支援可以讓直播主利用單一機殼、兩個系統切換的方式,直接輸出雙螢幕方便操作,更添直播的便利性。 外型上採用鋁製機殼搭配對稱展翅設計,左方可以放置標準ATX主機板系統,做為主要遊戲專用電腦,右方則可以放置ITX主機板系統,做為直播專用電腦。內部讓顯卡可以翻轉,並且支援垂直或水平模式安裝,同時在散熱方面支援兩組360mm水冷排散熱器或安裝六組120mm的散熱風扇,DIY彈性高。正面具有藏線設計,讓該系統無論360°哪個角度看過去,都不會看到雜亂的線條,賦予俐落且整潔的視覺感官享受。同時,視覺上還有支援RGB燈光同步(支援四大主機板廠的燈效同步軟體),使得T-WINGS不僅是個高性能的雙電腦系統,更是個值得擺設於客廳或開放空間的裝置藝術! T-WINGS 即日起正式上市,早鳥禮隨貨附贈HYDRO PTM+1200W乙顆(市價NT$19,990),限量五名,機會珍貴,詳情請洽全漢 除此之外,全漢這次其實展示了多款自家的電源供應器,包含小巧方便的金鋼彈、黑爵士D等等,讓玩家在購買全漢產品時,可以在各種不同的目標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電源供應器。 全漢後續也為玩家們介紹FSP總部內的驗證/安規測試中心,該安規實驗室由2010年至今已獲取美國UL認證的DAP (Data Acceptance Program)實驗室數據認可計劃,而驗證單位內部展示多種不同的測試硬體和中心,也讓玩家可以更加了解全漢在電源供應器和自家產品上的嚴格把關內容。 整體而言,這次全漢(FSP)的2020年最新產品,包括Hydro G Pro系列電源供應器,以在地化設計與生產的嚴格品質控管,再搭配首度將工業級的「三防」獨特防潮塗層技術導入主流產品,成為業界先驅。此外,在電腦機殼產品方面,也推出T-WINGS系列產品,以半開放式精品級設計,賦予玩家們絕佳的寬裕安裝彈性與視覺感官上的享受,成為突破業界框架的最佳示範!再加上全漢的安規測試中心也通過UL認證,為品質與安全把關,在在都可看到全漢的產品設計與研發上,都處處為消費者著想,推出凌駕於市面標準的優越產品,值得消費者們細細品味! 廠商名稱:全漢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3-357-8998 廠商品牌產品網站: 廠商台灣FB粉絲團: 廠商全球FB粉絲團: 代理商名稱:立光科技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商電話:02-2100-2500 代理商網址: www.krone.com.tw[https://www.krone.com.tw] 代理商名稱:視博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商電話:02-2523-2181 代理商網址: →更多的【PCDIY!業界新聞】: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更多的【PCDIY!科技情報】: →更多的【IT資訊新聞】: →更多的【ITMan!資訊經理人】: →更多的【PCDIY!八卦】:
-
CES 2020閉幕:參與人數達17萬人次,揭示AI與和5G將帶動創新的未來
CES 2020終於在1/10劃下句點,這次參展廠商超過4,400家,不管是全球知名科技品牌,還是新創公司,大家一起聚集在CES的290萬平方英呎的展覽空間裡,展示超過20,000款新品,推升與會者達到高達17萬人次,足以得知CES的創新與影響力,將會驅動市場的改變,以讓我們迎向更好的智慧生活新體驗。 這次CES 2020所公佈的創新技術,將會重塑行業,創造就業機會,為全球經濟提供動力,並改善世界各地的生活。在CES 2020裡所展示的每家公司,都是真材實料的科技公司,而透過不同領域跨界合作,將為其他非傳統技術公司注入活水,以推動創新產品的開發與應用。在各種創新應用中,也將考慮如何推動所有市場的業務發展,以為未來十年奠定了基礎。 以下就是CES 2020的總結。 主題演講:CES舞台上有來自全球主要行業的1,100多名演講者,其中包括三星電子公司總裁兼消費電子事業部總裁Hyun-Suk Kim先生、戴姆勒董事長 OlaKällenius、達美航空執行長艾德巴斯蒂安、NBC廣告與合夥企業環球董事長Linda Yaccarino、Quibi執行長Meg Whitman和創始人 Jeffrey Katzenberg、美國交通運輸部長伊萊恩•L•超、Salesforce董事長兼聯合執行長Marc Benioff、聯合利華首席執行官艾倫喬普,以及總統顧問伊凡卡·川普 (Ivanka Trump)等等。 AI(人工智慧)已是整個展覽會中的主導地位,也將是未來10年會注重的關鍵技術。這些廠商中,包括Brunswick、Doosan、John Deere和Kyocera在內的公司,都有推出最新的AI解決方案。 5G和行動連網方面,CES可說是唯一將整個5G生態系統全部拉拉拉進來的展會,包括連網、運輸、AR與VR,以及數位健康等的廠商,都有推出其5G的行動終端裝置。其中像是Verizon、Sprint、AT&T、Nokia和Ericsson等營運商和電信業者,都展示了5G的超快傳輸速度、可靠性和高效率。 非傳統科技公司也透過CES 2020作為產品發布平台。如Impossible Foods推出了Impossible Pork。約翰·迪爾(John Deere)在AI和機器人市場中脫穎而出。而像是Bell、Delta Airlines、歐萊雅、NBCUniversal和寶潔(Procter&Gamble)等其他公司,也展示其如何應用技術來改變其業務。 各種以科技來造福人群的應用:創新技術將改變我們的世界。其中數位醫療就是一種主題,隨著數位醫療技術解決諸如阿片類藥物的依賴、精神疾病和慢性病等現實世界中的問題,而數位治療技術、可穿戴設備和遠距患者監控上,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使得健康與健康類別的參展廠商增加近25%,在這次CES 2020共有135家以上的參展公司,包括Humetrix和InBody。 智慧城市的部份,今年的展覽面積比2019年擴大了近25%,參與的廠商與組織,包括:交通運輸部、日立與西門子,這些解決方案,將振興經濟和幫助社區的生存和發展。 此外,CTA還在CES 2020與世界銀行集團合作,展開一項全球技術挑戰賽,呼籲世界各地的公司開創出三個關鍵領域的解決方案:健康,性別不平等以及使社區具有復原力的技術,截至2月25日為止。而“健康技術挑戰”類別正在接受申請,以將創新者與東非的醫療保健提供者聯繫起來。 Eureka公園:CES 2020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創業盛會,在Eureka Park中,吸引了來自46個國家的1,200多家公司,提供顛覆性創新,吸引了投資者和知名品牌來駐足參觀。這次Eureka Park推出的技術,包括Oval Home智慧感測器,可分析房屋中的溫度,光線,濕度和移動情況;另外像Yoganotch則採用運動捕捉技術來幫助用戶改善姿勢;以及帶有追蹤運動和模式的感測器的Caregiver Smart Solutions,可為護理人員提供安心,並使患者在家中更加獨立。 多元化和包容性:CES 2020透過新的計劃和合作夥伴關係,將重點放在多樣性和包容性上。「人人享有創新」會議計劃邀請了Bosch、HP、Walmart的高層參加,並探討了D&I為實現利潤,轉變文化,僱用不同員工和投資多元化而採取的包容性方式。 旅遊和觀光:這次CES 2020首度邀請到Delta Airlines來發表主題演講。演講者描述了旅遊可以透過AI、AR、生物識別安全性、智慧獎勵計劃以及新的Parallel Reality體驗,讓旅行變得更加個性化。 運輸和汽車技術:這次CES 2020也展出了汽車科技,勾勒出未來運輸的藍圖。參展廠商包括:Audi、BMW、Daimler (Mercedes)、FCA、Ford、Honda、Hyundai、Nissan及Toyota等在內的9家世界級的汽車製造商,以及150多家汽車技術廠商,展示其最新的聯網汽車、自動駕駛汽車和概念車等等。包括Mercedes Vision AVTR概念車、奧迪的AI:ME和Sony VisionS。 C空間可說是創作者的園地。CES將內容創作者、好萊塢、廣告和音樂行業、媒體和領先CMO (首席行銷官)召集在一起,以期透過C Space的回歸,探索品牌行銷和娛樂內容的未來。例如當今串流媒體服務很夯!而2020年計劃吸引60多家參展商,其中包括AT&T服務、Comcast、Google、HP、Hulu、iHeart、NBCUniversal、Pandora、Reddit、Roku、SiriuXM、Snap、Twitch、Turner、Univision和WWE等等。
-
全家大小抽起來、六款產品送給你!PCDIY! 2019聖誕許願活動開跑【已結束】
各位PCDIY!的玩家們大家下午好!時間快要進入新的一年了,很快的就要開始邁入2020年,新的一年也請玩家們繼續多多支持囉!今天適逢聖誕夜前夕,小編也幫玩家們爭取到好康放送,PCDIY!當聖誕老人送禮啦!這次感謝各家大廠新品贊助,PCDIY!玩家只要參加活動就有機會將自己喜歡廠商的產品帶回家!還不趕快來衝一波! 這次的聖誕許願活動贊助廠商共有六家:AMD、HyperX、j5create、Kingston、TEAMGROUP、XPG,值此2019年終歲末之際,感謝玩家們的一陸相挺與支持,這次的聖誕活動也提供自家的優秀產品供好康抽獎之用。獎品內容相當豐富,包含了處理器、隨身碟、電競鍵盤、電競耳機、螢幕架、硬碟等等(謎之聲:獎項好康到小編自己都想參加了...),根本超多好康! 那要怎麼參加這次的抽獎活動呢?參加辦法當然就是一定要先加入粉絲團並且按讚,同時也要在粉絲團活動上留言、分享並完成活動條件,詳細內容如下: ■活動辦法: 1. 加入粉絲團,須按讚留言並分享、標記一名好友 2. 留言內容為:「我想要XXX(廠商名)的禮物!因為____(自由發想)」最後再標記一位朋友即可。 ★留言範例:我想要Apple的禮物,因為買不起QQ。 @TimCook (好啦~蘋果沒參加這次的抽獎、而且TimCook也不是小編的朋友...ㄏㄏㄏ) 重點公告:小編將會為每一家廠商都只會抽出一名幸運的玩家喔!所以玩家們下好離手,我們會從「同一家廠商」的許願池中抽出幸運得主,也就是許願AMD的粉絲只會抽到AMD的獎品,許願TEAMGROUP的玩家也只會抽到它們的禮物。若有重複中獎恕不重複送出,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講三次:每一間廠商都會抽出一位幸運玩家! ■活動時間:即日起~12/31(二)PM11:59止 ■中獎公告:2020/1/2(四) PCDIY!新年前最後一波抽獎活動,玩家們快把握機會呼叫左鄰右舍一起來參加!這次的活動真是超級大放送阿!明年PCDIY!還會有更多好康的活動,請玩家們持續關注粉絲團囉!預祝大家聖誕佳節和新年快樂~ ◎◎同場加映,PCDIY!粉絲團最近也展開AMD年終歲末再香一波活動,有興趣的玩家也記得攜帶婆婆媽媽們大家一起參加喔! 《12月聖誕好康暖身活動開跑》限量「AMD 50周年紀念款-無線充電行動電源」大方送~
-
三屆奧斯卡獎得主Jos Stam博士分享電腦繪圖30年之工作歷程與虛擬影像工業的技術和創意!演講會現場直擊!
近30年來,電腦繪圖(CG)技術的進步神速,從最早簡單的點陣構圖,到栩栩如生的真實照片等級畫質,如今更將邁向沉浸式的虛擬實境。因此,電腦繪圖技術的發展猶如在創造一種境界,讓人體驗到如同真實世界那樣的逼真感,令人流連忘返。 然由於電腦繪圖牽扯到許多技術,尤其以電腦動畫來說,要模擬出真實世界的各種物理現象,不僅要應用到各種數學(Mathematics)公式、透過程式碼(Coding),並搭配藝術美學(Art)天份,來創造出那種逼真的場景。因此該業界必須融合各方面的知識,來打造出令人wow (讚嘆)的繪製成果。 而這個部份,Jos Stam博士正是這方面的佼佼者,他揉合了美學、數學與程式碼等,將物理世界中的粒子、時空、雲霧、烽火、浪花、行雲與流水,甚至大規模生物群體的律動,得以在虛擬世界中重現與昇華,您所用的Maya軟體所用到流體力學特效,就是他的傑作。由於運用到上述的特點,使他成為3屆奧斯卡科技成就獎與電腦繪圖界最高殊榮ACM SIGGRAPH成就獎得主。他的成就亦是當今全球電影、動畫、電競、VR、AR 與 XR 產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基石。 由於30年多前,電腦繪圖只是簡單的點陣圖,在經過軟硬體的改良與進步之下,帶動顯示的解析度與色彩深度提升,讓電腦影像越來越逼真,然由於CPU的發展如今已然到達瓶頸,到了近10多年來的電腦繪圖正式進入3D世代,GPU的發展更是一日千里,促進電腦繪圖工業達到更高的層次,當今不管是CG、3D模型繪製,或是一般大眾每天在玩的3D遊戲,都是需要應用到GPU的硬體加速技術,讓複雜的美學+數學+程式碼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在電腦螢幕上生成逼真的畫面,賦予使用者視覺上的震撼。 如今GPU的發展已邁向AI世代,透過各種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可以做到以往做不到,或是需要許多時間才能完成的事情。包括照片分類/辨識,以及自駕車等….數不清的各式應用。除此之外,Jos Stam博士讚許GAN(生成式對抗網路)應用,尤其像是NVIDIA推出的GauGAN應用,就能幫助美術從業人員更獲得到創意的發揮,成就出無限想像空間的作品。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KFrg9HMYaY NVIDIA推出的GauGAN人工智慧藝術工具,幫助美術人員為其想像力添加色彩 至於AI將如何影響到未來影業的發展,Jos Stam博士一語道破,就是將會創造出「數位人類」(Digital Human),亦即拍電影也不需要真人演員了。的確!你看現在的AI都已經能做到自動生成人臉(而這些人其實並不存在於真實世界),而未來等AI發展到越來越極致之後,就可以模擬出演員的各種動作。因此未來的爆破、激烈動作,根本不需要找替身,直接用AI來做就行了!看樣子,未來好萊塢A 咖演員(如小勞勃道尼)會不會因此而失業呢?就讓我們期待未來AI的演變吧! Jos Stam博士如今也是NVIDIA電腦繪圖資深科學家,這次應SIGGRAPH Asia 邀請來台,在12/13的台大場次,分享他在電腦繪圖30年的工作歷程與虛擬影像工業的技術和創意。PCDIY!也在演講會現場直擊!由於演講內容部份牽扯到複雜的技術原理,以下就投影片的部份進行重點簡述。(圖超多,慎入!) 同學們上課囉!以下的內容有些比較艱深專業,雖說Jos Stam博士已經很化繁為簡來說明了,但為免分心,請大家先關閉其他會影響你注意力的網頁,別聽音樂,關閉手機(?)。然後仔細慢慢看下去喔! 前面花了那麼多時間,就是在說明人類如何定義圖像的意義!接下來的部份,就是Jos Stam博士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 接下來是一些Jos Stam博士運用世間的各種事物之離散現象,來做不同的聯想與試驗,以找出爆開或是內部緊縮現象的公式,並應用在其作品上。 由於前面有講到,人類對於物件與空間的感知,不一定是要靠眼睛才看得到。因此接下來,Jos Stam博士開始將觸角衍生到哲理部份,來說明圖素、空間、虛擬與真實之間的呈現效果。 30年的智慧累積結晶,現在讀者只要在這篇文章花30分鐘不到,相信可以有所收穫吧?以上就是本次NVIDIA電腦繪圖資深科學家Jos Stam博士,在台大的「電腦繪圖30年:從開天闢地到奧斯卡獎的旅程」演講會現場直擊。謝謝收看!下課囉!
-
AMD 7nm中階Radeon RX 5500 XT出爐!搭配技嘉Radeon RX 5500 XT GAMING OC 8G實測!絕佳FHD遊戲顯示卡!
自AMD於7/7正式推出7nm的CPU平台,以及7nm的Radeon RX 5700與Radeon RX 5700 XT之後,其顯示卡以全新RDNA架構設計,且是PCIe 4.0規格,使其搭配AMD自家第三代Radeon家族處理器與X570主機板平台時,能發揮出相乘的效能水準,獲得不少玩家青睞! 然在中階產品方面,AMD遲遲未能推出與競爭對手相抗衡的產品。直到10/7時,AMD優先發表了中階的Radeon RX 5500,但這款顯示卡主打OEM市場,而隨後的5500M則是打筆電市場,一般零售通路並無法買到!而當AMD決定在12/10推出全新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時,再隔2天,也就是12/12這種雙12購物季時,正式推出Radeon RX 5500 XT,投入中/低階顯示卡市場的新戰場。 這次AMD推出的Radeon RX 5500 XT,主要瞄準NVIDIA的GeForce GTX 1650 Super與1660 Super的市場,相較於1650 Super僅提供4GB GDDR6、1660 Super提供6GB GDDR6,AMD的5500 XT提供了4GB與8GB GDDR6的版本,讓玩家能有更多選擇。 至於出來了!這些產品大概預計2020年第一季上市。 ▽表 NVIDIA GeForce GTX 16 系列與AMD Radeon RX 5000系列 為提升效能,這次Radeon RX 5500 XT其實架構跟不久前推出的5500 (OEM)相差不多,差別只在於5500只有4GB的版本,而5500 XT則有4GB和8GB的版本,在時脈上也快一點點,因此整體效能表現會比5500快一些些。或者可以說,5500 XT 4GB其實就是5500 4GB的效能微幅提升版本。 然而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雖說5500家族都是採用PCIe 4.0規格設計,但由於僅用到8條PCIe通道。筆者透過3DMark實測PCIe頻寬,測得PCIe 4.0 x8大約跟PCIe 3.0 x16接近,大約是14.3 GB/s左右,大約是其老大哥5700家族(PCIe 4.0 x16)有25.5GB/s成績的一半。因此若您拿這張卡插到只有支援到PCIe 3.0的主機板上(例如Intel平台,或是搭配只支援PCIe 3.0的AMD CPU),那就會再降到PCIe 3.0 x8的頻寬,使其記憶體傳輸效能再砍半(約7GB/s)。也許是AMD認為這樣的頻寬足以勝任各種1080p遊戲的需求,因此在產品規劃時,才會如此設定。 ▽表 NVIDIA GeForce GTX 16 系列與AMD Radeon RX 5000系列規格細節 以下先來介紹這次AMD Radeon RX 5500 XT的特色吧! 看完AMD官方簡報介紹之後,接下來我們以技嘉推出的Radeon RX 5500 XT GAMING OC 8G (型號GV-R55XTGAMING OC-8GD)版本為主,來介紹這張卡外型、功能,後面再進行效能測試。 技嘉Radeon RX 5500 XT GAMING OC 8G採用AMD Radeon RX 5500 XT 繪圖晶片,採用8GB GDDR6記憶體,支援PCIe 4.0平台,在外型上採用跟其老大哥RX 5700 XT相同外型設計,黑色造型,搭配上方的GIGABYTE的RGB燈效,以及正面的風之力(WinForce)三風扇散熱設計,其獨特刀鋒扇葉採用正逆轉的方式,不僅可抗擾流,亦可透過順向加壓風流,來獲取更好散熱效率。 因是OC版本,此卡的GPU時脈設定為1685/1845MHz,比官方1685/1717MHz快了不少,記憶體時脈則維持1750MHz,因此在效能上會比一般正規版還快一些些。在卡的背後採用強化背板,以強化整體結構,防止PCB板彎或零件撞落,拿取時也比較不會碰觸到金屬元件,以保護到顯示卡。 採用雙PCI插槽設計,顯示卡上方需要額外連接一組8-pin的PCIe電源,在輸出埠方面則提供3組DisplayPort 1.4埠與1組HDMI 2.0b埠,建議系統電源供應器為450W,以提供顯示卡與電台電腦所需要的充足電力。 至於軟體方面,GIGABYTE提供GPUTweakII超頻軟體,讓玩家可以一鍵超頻或是手動超頻,來榨出更多顯示卡的效能。另外也提供RGB Fusion 2.0燈效軟體,可用來與其他AORUS設備進行同步燈光效果。 接下來就來看看,這次Radeon RX 5500 XT 8GB實測效能如何?我們拿了其老大哥RX 5700與RX 5700 XT,還有NVIDIA的RTX 2060 6GB以下的GTX 16系列顯示卡做對比!另也把上一代GTX 1060 6GB拿來比較。為比較出各自的效能,在平台選擇上,我們以NVIDIA顯示卡搭配Intel平台為主,而AMD則以自家3A (CPU+GPU+Chipset)平台為主,以發揮出各自平台的優勢。以下是我們的測試配備。 處理器: (1) Intel Core i9-9900K @ 3.6 GHz/5.0GHz (Turbo) (2) AMD Ryzen 9 3900X @ 3.8 GHz/4.6GHz (Turbo) 主機板: (1) I+N平台: ASRock Z390 Steel Legend (2) A+A平台: ASUS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 BIOS: (1) P1.20 (08/05/2019) (2) 0803 (08/01/2019) 記憶體:G.Skill F4-3200C14-8GFX DDR4-3200 16GB (8GB×2) 顯示卡: NVIDIA代表: (1)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6GB GDDR6 (2) 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60 Ti 6GB GDDR6 (3) 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60 Super 6GB GDDR6 (4) 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60 AMP Edition 6GB GDDR5 (5) ZOTAC Gaming GeForce GTX 1650 OC Edition 4GB GDDR5 (6) NVIDIA GeForce GTX 1060 6GB GDDR5 AMD代表: (1) AMD Radeon RX 5700 XT 8GB GDDR6 (2) AMD Radeon RX 5700 8GB GDDR6 (3) GIGABYTE Radeon RX 5500 XT GAMING OC 8GB GDDR6 (本次主角) SSD: (1) 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系統) (2) Teamgroup T-Force Cardea Zero Z440 1TB (系統) 驅動程式: (1) 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v441.21 (2)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 v19.12.2 電源供應器:ENERMAX Platinum 13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在測試軟體部分,PCDIY!採用傳統的3DMark、VRMark來測試顯示卡的跑分成績,另外搭配DX11的遊戲包含:Assassin’s Creed Odyssey (刺客教條:奧德賽)、Far Cry New Dawn (極地戰嚎:破曉)、Total War: THREE KINGDOMS (全軍破敵:三國),以及DX12的遊戲包含: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古墓奇兵:暗影)、Tom Clancy’s Ghost Recon Breakpoint (湯姆克蘭西:火線獵殺:絕境)、Tom Clancy’s The Division 2 (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等遊戲,來進行測試。測試解析度設定在1920x1080 (Full HD)、2560x1440 (2K)、3840x2160 (4K、Ultra HD)等解析度,並在遊戲裡面設定到最高(Maximum)畫質。 以下就是這次的測試結果。 ●3D/VR應用程式: ●DX11遊戲: ●DX12遊戲: ●GPU溫度: 由於一家公司要同時兼顧CPU與GPU產品線,在資源有限之下,AMD在2019年下半年開始優先以7nm的Ryzen 3000系列CPU以及7nm的Radeon XT 5700系列GPU,帶領玩家進入PCIe 4.0平台的高效能市場,率先打了漂亮的一仗!隨後AMD先在CPU產品線陸續推出7nm的EPYC伺服器處理器,以及最近剛推出的7nm Ryzen Threadripper 3000系列HEDT處理器,先求站穩CPU市場,以準備大量搶佔牙膏廠的市占率! 至於GPU方面,雖說AMD的Radeon RX 5700系列暫時穩住了中高階市場,但其實最大的市場還是在中低階產品上,在NVIDIA推出GeForce GTX 16系列的產品線之後,其於10月開始陸續更新其GTX 16至Super系列,讓還在使用GTX 700/900的玩家們趕快升級!這時候AMD其實也在規劃其中/中低階的GPU產品,其先選擇推出Radeon RX 5500系列,先推出OEM版與筆電專用版本,接著選擇12月12日推出Radeon RX 5500 XT,來與GeForce GTX 1650 Super對比。至於Radeon RX 5600與5600 XT則留到2020年再來視市場狀況來推出(時間點很可能是CES 2020)!讓Radeon RX 5000的產品線,逐漸圓滿! 也許採用PCIe 4.0 x8架構設計,有利於AMD平台,但其實把5500 XT顯示卡插在Intel平台或是只支援到PCIe 3.0的平台以PCIe 3.0 x8來運作,效能並不會有所下降,因此玩家不需要擔心。會這樣的規劃可能是AMD看準在1080p的遊戲下,這樣的規格其實就夠用了,因此優先推出5500 XT來應戰。 當然,透過上述測試的結果來看,Radeon RX 5500 XT由於還是採用128-bit記憶體架構,相較於GTX 1650 Super與1660 Super的192-bit來看,還是有些規格上的落後。雖說有提供4GB以及優於對手的8GB的版本,但其實以今日的3A級遊戲來說,建議玩家還是直接選擇8GB的版本比較好,從目前各家AIB廠商都先推8GB來看,就可以知道端倪! 最後就是價格方面,Radeon RX 5500 XT 8GB,由於價格落在GeForce GTX 1650 Super 4GB與GTX 1660 Super 6GB之間,因此玩家若想要買1650 Super的話,建議直接捏到RX 5500 XT比較划算。若對效能很計較的話,1660 Super也是可以考慮的選項。不過若您真的有那樣的預算,也許再等一下,等AMD推出Radeon RX 5600與5600 XT時,再來考慮也不遲!您說是嗎? 整體而言,AMD Radeon RX 5500 XT 8GB提供絕佳的1080p遊戲體驗,搭配AMD平台可以發揮出絕佳的表現,而技嘉的Radeon RX 5500 XT GAMING OC 8G提供更快的時脈與更多功能,值得入門玩家考慮進場選購。 廠商名稱:GIGABYTE -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79-800 廠商網址: 建議售價:7,990元 (8GB)
-
為Cascade Lake-X而生、太極全新進化更強更時尚,ASRock X299 Taichi CLX主機板開箱評測
因應Intel全新Core X系列處理器(Core i9-109x0X)家族的誕生,主機板廠華擎(ASRock)也對應推出新的Intel X299主機板,首波共三款:「X299 Creator」、「X299 Steel Legend」以及「X299 Taichi CLX」。X299 Creator顧名思義針對內容創造者;X299 Steel Legend則是以實在的用料虜獲主流用戶;而這次要介紹的X299 Taichi CLX主機板,冠上了華擎旗下頂級旗艦系列「Taichi」字樣可見其絕非等閒之輩,主打採用13相數位供電、高效Dr.MOS以及超大鋁合金散熱片,穩定狂熱玩家對於超頻和低溫穩定的需求。 小編也在主機板上市後不久收到了ASRock X299 Taichi CLX這張主機板(下稱X299 Taichi CLX),後方冠名的CLX字樣表示其為為Cascade Lake-X處理器而生,這次它採用的全新造型格外吸睛,再加上內部的硬體效能表現也很令人期待,話不多說!開箱啦! X299 Taichi CLX主機板在外觀上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時尚、可靠、設計感」,雖說在設計語言上仍舊擁有著名的齒輪設計感,但這次X299 Taichi CLX換上了全新設計的太極裝甲,外型上給人一種簡單有力的感覺,再者,X299 Taichi CLX也直接採用板載Addressable RGB LED的Polychrome Sync燈效系統,脫離舊時代的單色RGB ,每一顆燈珠都可以透過工具程式獨立調色,大幅提高玩家客製化的能力,奢華但卻不過份高調。外觀上極明顯的鋁合金散熱片和鐵灰、黑鉻配色,同時也給人一種堅固感,而所有的設計語言,則是在在顯現華擎在這張主機板外觀上的用心。 快速看看箱內隨附的配件,除了快速安裝指南和支援光碟以外,另外還有四條SATA線、一組ASRock SLI_HB_Bridge_2S 卡、一組ASRock WiFi 2.4/5 GHz 天線、螺絲起子、M.2插槽螺絲和M.2插模支座各三組。 接下來我們也將X299 Taichi CLX主機板稍做拆解,讓玩家可以仔細看看內部所使用的用料和晶片設計。 效能測試部分找了幾款常見的測試軟體做標準,同時因為該主機板是以專業工作者作為客群,因此在遊戲測試的部分就僅以《古墓奇兵:暗影》作為代表供玩家參考,但在創作者的工作內容模擬上我們使用SPECviewperf 13和SPECworkstation 3.02等軟體供玩家作為參考數據。 CPU:Intel Core i9-10980XE GPU: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6GB GDDR6 RAM:Crucial Ballistix Sport AT DDR4-3000 32GB SSD: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 有了好的硬體設計,當然也需要有優秀的軟體做輔助,才能提供玩家完美的使用體驗囉!所以華擎也提供了幾款具備不同功能的軟體讓玩家可以自由使用,方便快速針對系統內部的參數或是外部的RGB燈效做調整。另外,BIOS介面作為狂熱玩家的主要控制介面,當然也要多做著墨,才能在提供人性化設計的前提下,也滿足專業超頻玩家的愛好,BIOS這邊比較特別的一點是它支援Intel Turbo Boost Max 3.0,它會自動辨識出處理器上表現最佳的一個或多個核心,利用功耗和散熱的餘裕範圍,在玩家需要時增加核心的時脈。 ● A-Tuning 軟體調校工具 ● Polychrome Sync 燈效調控工具 ● BIOS 設定頁面 華擎旗下做為頂級旗艦代表的太極系列主機板,以往就一直秉持著高C/P、高品質的特色,這次針對Intel Core X系列處理器重新新推出的X299 Taichi CLX主機板更是維持該傳統,在給予高規格硬體設計的前提下,在外觀上也重新設計過,全新的太極新裝甲使得ASRock X299 Taichi CLX有煥然一新的感覺,整體的外型更簡潔。再者,內部硬體部分則是因應新世代傳輸需求,同時提供Wi-Fi 6無線網路和Dragon 2.5 Gb/s網路讓玩家不管是要連線品質還是速度都較以往更上一層樓,而搭載新的USB 3.2 Gen 2x2 Type-C連接埠更是讓傳輸速度翻倍,四條PCIe插槽和3組M.2的輔助下,使得ASRock X299 Taichi CLX主機板非常適合作為專業創作者的高效主機板選擇。 廠商名稱:ASRock - 華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896-5588 廠商網址:
-
還不知道該買哪款電競耳機嗎?市售40隻電競耳機大開箱(下篇)
本文接續前一篇市售40隻電競耳機的簡單快速介紹,為另外的其他數款電競耳機產品。同時,在文末的部分會額外附上本次大規模測試以後,值得推薦玩家特別注意的幾款電競耳機,供初次選購的玩家作為購買方向。 羅技的A40電競耳機是其旗下子品牌Astro的高階電競耳機產品之一,該耳機有針對不同系統推出不同的對應產品,像是Xbox One版本或是PS4版本,小編這次收到的是後者。 外觀上來說,A40的設計語言非常具有科技硬派感,主色系為黑色,不過在耳罩部分因應PS4版本,所以是使用藍色作為外觀設計,但在耳機框架部分又有銀色框架設計,視覺上來說非常多變。 耳機舒適度方面,舒適度是絕對足夠的,包含內部耳罩所使用的海綿相當柔軟,即便是戴著眼鏡長時間配戴,耳朵和太陽穴也不容易感到不適;另外,在頭帶部分同樣也有軟墊設計,所以配戴時也不容易感到頭部壓力。 音質部分比較特別的是,A40具備獨立的外接擴大器,擴大器上除了有音量控制以外,同時還可以調整Dolby音效設計,另外,也可以客製化串流音效輸出,最大特色是具備MixAMP的功能,玩家可以輕鬆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音質表現。 實際的遊戲音效來說,聲音搭配擴大器以後非常不錯,不管是腳步聲還是槍聲都非常清楚。硬體規格方面來說,採用40mm驅動單體,響應頻率為20~20000Hz,阻抗則是達到48歐姆。 A50是A40耳機的進階版,同時也是無線電競耳機版本,最大的特色是具備獨立的無線充電座,充電座本身除了具備多種不同的參數調整功能以外,還提供無線連接的功能,將充電座接上USB連接埠以後,開啟耳機開關即可自動配對,使用上非常方便。另外,A50本身分為Xbox One和PS4兩種版本,兩種版本外觀上的顏色相同,不過在充電座的顯示幕上會有對應的版本。 外型本身的設計來說,同樣也是非常具有科技感的設計語言,不過配色上比較低調些,是全黑色的設計,讓外型上看起來更加沉穩、霸氣。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是無線電競耳機,所以在耳罩上會有許多相關功能的設定,如開關或是音量調整等等,在脫戴耳機的過程中,要小心不要誤觸按鍵,以免原先設定好的參數跑掉。 耳罩本身的舒適度很足夠,耳罩內海綿柔軟加上能夠完全包覆耳朵,頭部頭戴的部分也不至於感到壓力壓迫,而且眼鏡族也可戴,長時間使用下不易感到不適。另外,因為無線充電座本身就具備充電功能,將耳機放上充電座以後就會自動開始充電,而且也具備穩固耳機的功用,無線連接的加持下,使得線材控制非常輕鬆,也是一大優點。 實際聲音的表現部分,基本未做任何調整前就已經有很不錯的槍聲清晰度,腳步聲的表現也同樣非常明顯,整體來說很不錯。 羅技買下Blue Microphone以後已經過了一年多,年中的時候羅技終於發表首款搭載Blue麥克風技術的電競耳機:Pro X。如果單純就產品命名邏輯來看,應該可以將它視為LogitechG電競品牌極具口碑的G Pro耳機的後繼者,基本來看就是將Blue麥克風的優秀技術導入到原先就已經不錯的音質表現中,使得玩家聽得好、說的也好。 外型上來說,Pro X採用鋼、鋁等金屬材質打造精品的質感,視覺上來說很不錯,而且因為採用金屬的關係,也讓耳機本身兼顧耐用度。耳機本身的舒適度方面,雖然調整的彈性偏硬,比較不容易調整,可是頭戴時的感受還是滿舒適的。 音質表現的部分,遊戲中不管是槍聲還是腳步聲的表現都還不錯,而且Pro X又搭載了DTS Headphone:X 2.0環繞音效技術,在聽聲辨位的能力表現方面基本上是絕對沒問題的,不管是要應付大場面的戰爭遊戲還是電競遊戲都綽綽有餘。 不過說到底,Pro X最大的特色還是在於搭載了Blue VO!CE效果這點,這個技術讓玩家可以藉由軟體調整麥克風音質,讓玩家不管是要用來玩遊戲、直播還是錄音,都可以有乾淨且飽和的聲音。不過這裡還是要強調一下,音質的表現好壞,還是得要讓玩家實際體驗過以後才知道。 硬體規格部分,採用複合網格Pro-G 50mm驅動單體,響應頻率在20~20000Hz之間,阻抗在35歐姆。 Logitech G533就是羅技自家Logitech G的代表產品之一,外型的設計比較特別,和上一代G633/G933相比,G533將充滿機械感的外觀元素及燈光全部捨棄,只剩下線條簡單的全黑機身。羅技確保盡量不增加玩家頸部的壓力負擔,因此,使用最新的材料和技術,提供輕巧耐用的功能,方便玩家長時間遊戲。耳墊的部分採用的式運動網格耳墊,具有透氣的效果,並且可以方便拆下清潔。值得一提的是,G533也具備使用於7.1聲道環繞音效的DTS Headphone:X技術,能夠提供3D定位音訊,確保玩家在遊戲中可以準確判定敵人位置。 由於是無線電競耳機的關係,羅技強調具備15小時的電池壽命,玩家如果要連續遊玩遊戲一整天,基本上是沒問題的。再者,官方也強調可以在最遠15公尺範圍內穩定連結。另外,耳機的按鍵集中在左耳罩後方,包含開關、音量和G鍵,可藉由軟體自行定義功能。 硬體規格的部分,內部是採用Pro G 40mm驅動單體,響應頻率在20~20000Hz,阻抗則是有32歐姆。 實際的音效體驗來說,遊戲中槍聲的表現滿清楚的,而腳步聲的部分也還ok,兩者在方向和距離上的判定都滿準確的。 微星在年中針對開學季推出的GH 30摺疊式輕量化電競耳機,重量僅222g,因為是可折疊的設計,主要是為了針對注重移動需求的玩家,為了符合這樣的主題,在麥克風的部分也是使用可拆卸式的設計,讓如果想要把GH30隨身帶著走的玩家更方便。再者,在線材方面使用3.5mm音源線,可以適用在任何支援的裝置上,包含電腦、筆電、甚至智慧手機等等。 在外型上用了電競常用的黑紅配色,並且在耳罩上放了微星極具代表性的紅色龍魂圖騰,視覺上非常搶眼。使用微星精心挑軟的柔軟觸感耳罩,讓配戴時的體驗更加舒適些,實際配戴的感覺來說,耳罩部分比較鬆,讓耳朵沒有辦法完全包覆感,但因每個人頭型而異,但整體來說的舒適度是有的。 硬體規格方面,採用的是40mm的驅動單體,搭配響應範圍20~20000Hz,阻抗則是在32歐姆,基本上可以在各式支援平台上使用。 遊戲中的表現部分,槍聲的聲音表現稍微有些薄弱,另外,腳步聲的部分在大場景的混亂遊戲場面中,也會顯得有些模糊較不清楚,整體來說比較適合一般的遊戲體驗,就入門級電競耳機來說已經不錯了。 微星GH50是在今年Computex 2019才展出的最新電競單品,外觀上來說,維持微星電競耳機的設計元素,簡單的黑色主色系做出沉穩的霸氣感,但在耳罩外圍有顯眼的龍魂Logo,更有精品質感的風格,一脫以往常見的紅色外放風格,讓整個產品的形象質感分數大增,一眼就能辨識。再者,這個龍魂Logo的周圍,還可以藉由微星的Mystic Light軟體快速切換不同燈效和色彩,更是讓視覺表現更加優秀。 外觀設計方面,採用獨特的人體工學設計,讓GH50的彈性可調式頭帶和軟質耳棉可確保舒適地貼附在玩家的頭部。實際配帶體驗方面,耳機大小的調整稍微有些偏硬,需要施加些力道才能調整,但在戴上耳機後就能確保耳機不會亂晃,加上耳罩的大小適中,能夠完整包覆整個耳朵,且隔絕外界聲音的效果不錯,具備隔音的效果,沉浸感十足。 硬體規格方面,採用40mm驅動單體,搭配20~20000Hz響應頻率範圍,阻抗在32歐姆,是一般市場上常見的規格。 實際遊戲的聲音表現來看,整體來說聲音偏悶,如果玩射擊遊戲的話,槍聲和腳步聲比較薄弱,但可藉由微星的Dragon Center做調整,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遊戲聲音。 MSI Immerse GH70最強調的功能就是具備Hi-Res高品質揚聲器以及7.1虛擬聲道功能,直接先來看看聲音表現,在《決勝時刻:現代戰爭》中,開啟7.1虛擬聲道前,遊戲整體的聲音比較清脆,低音的部分比較不明顯,不過在開啟7.1虛擬聲道後,有了滿不錯的改善,建議玩家如果要用來玩遊戲的話,可開啟7.1聲道進行。 回過頭來看外型設計,GH70和以往微星的電競耳機設計有些不同,耳罩部分的龍魂Logo變小,走小而美路線,不過在耳罩的兩側有RGB燈效,可藉由軟體調整,視覺感還不錯,不至於過分花俏。此外,採用實心的不銹鋼頭帶和旋轉耳罩,提高耳機耐用度的同時,也讓玩家調整耳機時的彈性更高,不過耳罩本身罩不住耳朵(會因人而異),讓耳機感覺有比較鬆弛的感覺。值得注意的是,眼鏡族玩家在購買GH70以前建議先到店面試帶以後再決定。 硬體規格部分,採用50mm驅動單體,響應範圍在20~40000間,高音的範圍更廣些,阻抗部分則是有32歐姆,因為高頻的表現不錯,因此,在注重腳步聲和槍聲這樣低頻的射擊遊戲中,GH70可能無法完整發揮其效果,但如果是RPG遊戲或是MOBA遊戲這種各音頻都常出現的遊戲裡,GH70的表現應該會更加優秀。 微星DS502在外觀的設計上維持一貫的設計元素,以電競常見的黑紅搭配作主色系,並且在耳罩的部分放上紅色的龍魂Logo,同時在耳罩的部分也放上大量網格設計,也讓整體的質感提升不少。 不過要說DS502最大的特色,還是在具備德國進口的VIB二代震動系統,搭配龍魂的LED燈效,可以提供玩家更進一步的沉浸感。DS502採用新一代的處理晶片,通過獨家Smart Audio Controller技術,針對遊戲中聲音的高中低音頻作分析,以回饋真實的音頻和震動效果,搭配智慧自動調整型及輕量化以後的耳罩設計,在音質和舒適度上都有不錯的提升。 實際配戴時發現,耳機本身的調整方式比較輕鬆,但耳罩的部分包不住耳朵(因人而異),震動功能的部分也要看遊戲的支援幅度,以《決勝時刻:現代戰爭》這樣快節奏的射擊遊戲來說,能夠實際體驗到的震動感受比較不明顯,可能RPG角色扮演遊戲會有比較明顯的感受。但實際的遊戲聲音表現很棒,而且還具備降噪功能,槍聲的厚實、飽和感優秀,重型武器該有的沉重槍響也有表現出來,再者,腳步聲也很明顯,不管在方向還是距離判定上都有不錯的表現。 硬體規格方面來說,採用40mm的驅動單體,響應頻率範圍則是在20~20000Hz之間,阻抗部分有32歐姆,和常見的電競耳機相同。 Kraken X電競耳機是北海巨妖系列中較簡單設計的款式,Kraken X有許多不錯設計,像是重量僅250g,非常輕盈;而耳機本身也具備7.1虛擬聲道的支援,能夠提供準確的聽聲辨位功能,就Razer北海巨妖系列電競耳機來說,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入門電競耳機選擇。 外型上來看,採用的是經典黑的配色,同時設計也很簡潔有力,維持Razer電競耳機一貫的作風,頭帶的部分具備柔軟的襯墊可以減輕頭部壓力,耳罩部分則是用了記憶泡綿軟墊和鏡架溝槽設計,除了能夠提供舒適的配帶體驗以外,針對眼鏡族也是非常親民的設計。不過耳機調整的方式稍微有點偏硬,所以需要施點力才能順利調整,同時,雖然有鏡架溝槽的設計,不過使用時還是需要試用一下才能確定是否適用自己的戴法喔! 硬體規格部分,採用40mm驅動單體,響應範圍在12~28000Hz之間,範圍表現來說還不錯,耳機阻抗則是有32歐姆。 實際的遊戲體驗部分,Kraken X表現的很不錯,槍聲的清晰度和來源都非常清楚,同時腳步聲的設計也很明顯,兩者混合一起出現時,大場面槍戰場景中也不會混淆,以入門耳機來說音質表現很好。 為了廣大女性玩家的福利,Razer針對女性市場推出了Kraken Kitty版本,骨子裡仍是Kraken電競耳機的基底,不過外觀上融合了Kitty貓的元素,像是超級醒目的粉紅貓耳就是一例。 外觀上來看,耳機本身採用粉紅色作為主色系,並在耳罩部分用上亮灰色座配合,同時,比較特別的是貓耳除了第一眼視覺效果就已經非常搶鏡以外,它本身還具備RGB燈效設計,搭配軟體以後,可以用來作為玩家Cosplay的好幫手。 這款耳機的佩戴舒適度因為是維持Kraken耳機的底,所以配戴體驗非常舒適,同樣也是採用記憶海綿的耳罩完整包覆耳朵,同時頭帶部分即便長時間配戴也不容易有不適感產生,整體來說很不錯。 硬體規格的部分,單體為50mm大小,響應頻率在20~20000Hz之間,阻抗則是32歐姆,同樣也是電競耳機的標配規格。 實際的音質表現來說,遊戲中的槍聲表現很不錯,沉穩但不會過悶,不過腳步聲就稍微有些加強空間了,有時候即便敵人在隔壁間,也可能會有腳步聲不夠明顯的問題,但基本上一般遊戲都還是可以輕鬆應付的。 Razer北海巨妖Kraken系列,去年在IFA 2018中推出Tournament Edition版本,同時也是Razer旗下首款開始搭載THX Spatial環繞音效的電競耳機。 從外型上來看,維持Razer北海巨妖系列一貫的設計,以素面黑的配色為主色系,耳機架使用鋁合金材質,並在上架的部分配上軟綿且加厚處理,穩固但又不會影響佩帶的舒適度。耳罩部分是使用較常見的圓形耳罩,外蓋除了Razer商標以外,其他部分使用網狀孔設計,並在最外圍包上一圈鏤空的鋁合金外架。 耳罩內部的設計同樣不馬虎,而且Razer特別針對佩帶的舒適度做強化,像是耳罩配有清涼的凝膠耳罩,並且為了方便佩帶眼鏡的玩家使用,也在耳罩內部使用隱藏式的眼睛架通道,減少長期配戴時,鏡架擠壓大陽穴的不適感。 硬體規格方面,Kraken Tournament耳機推出時把電競的音質體驗往上拉高了一大檔次,基本的硬體規格已經很強悍,像是音頻範圍介於12Hz至28KHz之間,高低頻極限範圍都優於目前市面上許多電競耳機,還有像是採用Razer調校的50 mm驅動單體等等。內部的音效部分藉由THX Spatial音頻的輔助,讓Kraken TE可模擬出5.1和7.1聲道的音頻環境,進一步強化遊戲中聽音辨位的能力。 實際的音效表現方面,開啟THX Spatial功能前,遊戲中對於敵人位置和槍枝聲響的判斷已經有不錯的能力,但在開啟之後才能更加體會到THX Spatial的強大,聲音遠近的位置判斷的更加清楚,而且就算有敵人位於同棟樓的上下樓處,THX Spatial也能精準的找到其方位。 Nari電競耳機在外型上的設計上,採用鋁合金的外露式框架,在頭頂的頭帶處則是放上軟綿減輕長時間配戴的不適感。耳罩部分則是使用和Kraken系列相同的網孔設計,並在中央放上Razer商標,該商標也支援Chroma RGB燈效,可藉由Razer Synapse 3軟體自由選擇1,680萬種色彩和多種燈效模式。 耳罩設計上,除了使用軟綿提高舒適度以外,也在內部注入冷卻凝膠加速散熱,並且設計為眼鏡族配戴的鏡架道,減少配戴時擠壓鏡架造成太陽穴位置不適的可能。另外,這次在耳罩調整的方面,除了基本的伸縮調整以外,也使用90度旋轉耳罩藉此適應不同的耳朵形狀和位置。 無線方便、耳罩調整ok、舒適度中間偏舒適。左右耳罩上同時也具備多種功能鍵和連接埠,右耳罩的調整功能僅音量滾輪,左耳罩則是具備麥克風靜音鍵、遊戲/聊天平衡、電源鍵、充電用USB-C連接埠和3.5 mm耳機孔供和電腦相連用。雖然多數功能都集中在左耳,但長時間配戴時,耳朵並不會感到明顯升溫,內部使用的冷卻凝膠看來效果十足。 硬體規格方面,耳機的高低音頻反應頻率為20Hz至20kHz之間,和多數有線電競耳機的頻率範圍相同,阻抗則是32Ω。耳機驅動單體為50mm,並且使用釹質磁鐵,是許多高級揚聲器或耳機常用的材質,能夠提供比較好的動態表現,產生較大的音壓。這點小編在第一次戴上Nari,把它先拿來聽一般的音樂時就可以感覺得到,聲音確實比一般耳機傳出的聲音還要更加渾厚一點。 Sades旗下的電競耳機第一眼給人的印象非常華麗,多數產品甚至會提供大量的RGB燈效,視覺效果非常炫麗,Sades Armor狼盾便是其中之一,在色彩RGB方面採用的是更優秀的ARGB燈效,在燈效的轉換上會更柔和。此外,耳機本身具備7種固定燈效,可藉由線控自己調整。 除了視覺的RGB效果以外,耳機本身重量僅260g,是非常輕量化的耳機,耳機本身調整的幅度也滿不錯的,使用分壓式自動調節頭帶,並且以金屬支撐頂端,藉由金屬支架搭配軟膠包圍,不只耐用而且兼具美觀。耳機最大可展開道160度,無須任何手動調整就可讓玩家使用,調整的時候很輕鬆。另外,耳罩本身能夠包覆耳朵,而且使用的材質很舒服,就配戴舒適度來說很不錯。 硬體規格部分,採用高傳真釹磁40mm單體,響應頻率範圍在20~20000Hz間,阻抗是32歐姆,符合市場上的標配。 實際的遊戲聲音方面,整體來說聲音較低沉,包含槍聲和腳步聲都有些悶,以射擊遊戲來說可能會有些不適應,不過玩家如果覺得聲音不合預期的話,也可以藉由軟體調整四種不同的聲音模式,確保找到自己喜歡的聲音。 Sades暗黑鬥狼(Diablo)電競耳機是全球首款發採用Realtek音效系統的電競耳機,外觀整體的設計元素較低調,以黑色作為主配色,在頭帶框架和耳罩部分大量使用,不過耳罩外圍柔有一圈RGB呼吸燈效果,同樣可以透過線控做調整,視覺上來說滿炫麗的。 雖然說無法調整RGB燈效,不過在左側耳罩上還是有提供LED燈開關,右側耳罩則是有音量調整轉盤,方便玩家調整音量。另外在線控的部分,除了剛才提到的燈效調整以外,另外還有音量調整、音量開關、麥克風靜音開關,以及控制LED燈效是否要做定色還是呼吸燈的切換。 實際戴上耳機的體驗方面,耳罩的方面比較鬆,耳罩會懸空在耳朵外面,蓋不住整個耳朵,不過這點可能會因為每個人頭型不同有差異,玩家可以實際到店面試用看看。耳罩本身因為大小滿大的關係,戴起來倒是滿舒服的。 硬體規格方面,同樣也採用高傳真釹磁40mm單體做驅動,響應頻率也在20~20000Hz之間,阻抗則是有32歐姆,使用的線材是USB連接線,大抵來說可以在對應連接埠的平台上使用。 實際遊戲聲音方面,就射擊遊戲來說表現稍弱,遊戲中的槍聲聲音清脆,沒有立體的沉穩感,腳步聲方面也比較不清楚,建議比較適合用來玩RPG角色扮演遊戲或是可以用來玩MOBA競技遊戲。 在市場上「一片黑」的電競耳機設計元素中,Sades的雪狼電競耳機以純白顏色做設計,視覺上來說非常搶眼,雖然本身沒有具備任何RGB燈效,不過因為本身的設計顏色就已經很特別,所以少了RGB燈效影響也不大。 外型方面,雪狼的設計是比較中規中矩的電競耳機設計,左右耳罩外側用了Sades的Logo設計,內部耳罩則是有Sades的狼盾商標,內外兼具的強化產品形象,輕量化的外型是主打,輕巧頭帶配上不鏽鋼支架以及人工PU皮製造的頭帶墊,配戴感覺不錯。耳罩的部分則是使用加厚耳罩,調整的彈性滿輕鬆的,而且耳罩戴起來也很舒適,採用家後的透氣耳罩,長時間配戴的話還不至於感到悶熱。另外,Sades為了滿足潛在的女性玩家需求,也附贈珊瑚絨耳罩套讓玩家可以自己更換。 內部的硬體規格方面,使用40mm釹鐵硼驅動單體,搭配20~20000Hz的響應頻率範圍,以及16歐姆的阻抗,再加上使用的線材是3.5mm耳機孔,讓雪狼耳機可以應用在許多不同的平台上,包含PC、Mac、家用遊戲主機,甚至Switch想要使用的話也是可以的。 實際遊戲的聲音表現方面,槍聲的音質適中,不過腳步聲稍微不清楚,如果玩家是要用來玩射擊遊戲的話,可能需要另外藉由軟體做調整找到最適音質。 隨著時間的推進和電競的盛行,除了男生愛打電動以外,也越來越多女性玩家出現,Sades也看到這樣的趨勢,推出一系列的天使限量版產品,包含鍵盤、滑鼠、衣服等周邊產品,其中也有Sades Mpower天使限量版電競耳機。 外型上來說,全機是用玫瑰金作為主色系,包含耳罩框架和外圍的一圈點綴,以及頭帶下方的軟墊部分也是玫瑰金配色,其他則是以簡單乾淨的白色作為主色,讓它給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適合女生。 實際配戴的感覺方面,耳機調整的幅度還不錯,耳罩的部分雖然無法完全包覆耳朵,不過這點也是因為每個人頭型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耳罩的部分,採用柔軟蛋白皮質面料內裡的材質,加上透氣不織布提升耐用度,舒適度也很不錯。 硬體規格方面,採用50mm釹鐵硼驅動單體,響應頻率範圍在20~20000Hz之間,阻抗則是32歐姆,滿符合市場電競耳機的基本標準。 實際的遊戲聲音表現,音質的表現還不錯,遊戲中的槍聲沉重,開槍的時候聽覺感受很棒,另外,腳步聲的表現雖然有進步空間,但已經滿不錯的了。在這樣表現的前提下,如果不拿來玩射擊遊戲,改玩RPG遊戲的話,背景音樂和遊戲聲音的表現應該會滿不錯。 SteelSeries旗下的電競耳機有多種不同的系列,這次小編收到的是Arctic系列,其中,這裡要介紹的是Arctic 1四合一無線遊戲耳機,外觀上走的是中規中矩的設計路線,低調但卻讓人用的安心。不過設計上最大的特點在他使用USB-C無線硬體鎖(也就是它的2.4GHz接收器),也就是說,只要裝置上有對應的連接埠,Arctic 1可以在PC、PS4家用遊戲主機、Nintendo Switch、甚至Android手機上使用,可用彈性非常高,當然如果有需要的時候,還是可以使用3.5mm耳機線連接裝置使用。 實際的配戴體驗來說,耳機戴上以後,由於頭帶部分使用加強版頭帶,因此頭部的舒適度還不錯,不過耳罩的調整設計很緊,調整時需要稍微出點力,這樣的好處是當耳機戴上以後,可以確保它不會輕易滑落;不過缺點則是長時間使用的話,耳朵部分可能會有些不舒服,加上如果玩家是眼鏡族的話,耳罩緊密壓著耳朵的關係,太陽穴可能會有些不舒服,使用上是否適應要玩家親自體驗後才能確定。另外,耳機本身的按鍵主要都位於耳罩上,所以玩家脫戴耳機時,要小心不要誤觸按鍵,以免設定好的參數跑掉。 音質表現上來說,遊戲裡的槍聲滿清晰,不過敵人腳步聲的部分可以再更好些,尤其如果是在像《決勝時刻:現代戰爭》或是《戰地風雲1》這樣有時會有大場面槍戰遊戲時,周遭的腳步聲容易被其他槍聲或爆破聲掩蓋,不過若是一般的射擊遊戲的話,Arctic 1的音質表現已經非常不錯,若是使用上不滿意的話,還可以藉由SteelSeries Engine軟體自訂EQ設定或麥克風音量等功能,確保使用上的便利性。 有線玩遊戲、藍牙享生活是SteelSeries Arctic 3藍牙耳機的最佳寫照,顧名思義,Arctic 3藍牙耳機除了能夠藉由3.5mm耳機線連接不同的對應裝置使用以物,也可以藉由藍牙配對的方式進行遊戲,同時也能用來進行VoIP聊天、接聽電話或是一般的音樂串流,使用彈性也不錯。Arctic 3另有有線耳機的版本,使用的就是一般的3.5mm耳機線了,玩家如果選購的話,購買前要注意版本。 外觀設計來說,Arctic 3採用獨家設計的滑雪護目鏡懸吊式頭戴,它能夠完整的環繞在頭部周圍,均勻分散重量和壓力,配戴時的舒適度還不錯,不過它就不像採用魔鬼氈設計的其他Arctic系列耳機一樣,可以有較大的調整彈性了。同時,因為調整的方式是固定的,所以小編自己試戴時,耳罩無法完全包覆耳朵,會聽到外界的聲音,這點使用上可能因人而異,建議玩家親自配戴以後再決定。 音質表現方面不錯,遊戲雖然敵人的腳步聲比較悶一點,但就槍聲的方向來源還是非常清晰的,足夠應付一般的PC遊戲和Nintendo Switch、或是手遊等等。 整體來說,Arctic 3藍牙耳機因為多了藍牙的功能,使得它的使用彈性往上提高了不少,雖然打PC遊戲時還是建議接上線材比較穩定,但就一般使用時,如果玩家只是想要輕鬆又多功能的電競耳機的話,Arctic 3藍牙耳機在使用上來說,彈性很不錯。 同樣也是獲獎無數的Arctic 7電競耳機,技術上採用的是2.4GHz無線設計,只需要將接收器的一端接上USB連接埠,開啟耳機位於耳罩上的電源開關以後,就會自動進行配對,使用上非常方便迅速。 就外型設計看來看,外觀上和Arctic Pro一樣採用魔鬼氈式的頭帶,可以提供的頭型調整幅度滿廣的,配戴體驗也很舒適。不過和Arctic Pro比的話,耳罩的硬度稍微算是適中,不管是不是眼鏡族的玩家,都能有不錯的舒適度,不過建議玩家如果有戴眼鏡的話,還是不要太長時間戴著耳機比較好,以免太陽穴容易不舒服。 至於在音質表現的部分,槍聲方向準確且清晰,聲音來源的距離判定也還不錯,而敵人腳步聲的呈現也還滿清晰的,加上也有DTS Headphone:X v2.0的環繞音效技術加持,遊戲內的聲音表現沒話說。耳機上除了有電源和音量鍵調整以外,另外還有ChatMix按鈕,可以快速調整遊戲和聊天音訊的平衡,使用上非常方便。 同樣採用40mm釹單體,但響應頻率在20~20000Hz之間,耳機阻抗在32歐姆,規格上算是比較中規中矩的,也是一般電競耳機中最常使用的設定,但玩家如果只是想要一個高階但又簡單設定的電競耳機的話,Arctic 7相較於Arctic Pro就會是比較適合的選擇。 SteelSeries的Arctic系列電競耳機自推出以後就屢獲玩家好評,其中,最高階的Arctic Pro Wireless無線耳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外觀上它採用輕巧的鋁合金和鋼質結構組成,在堅固耐用下同時也提供輕巧的外型,加上黑色的主色系,營造出沉穩、低調的外型設計。 在外型上,Arctic Pro採用市面上電競耳機較少採用的魔鬼氈式頭帶,初次配戴時只需要將魔鬼氈先鬆開並戴上耳機,再調整完舒適的大小以後將魔鬼沾黏回即可,耳機可調整的幅度相當大,除非您的頭真的大到超出魔鬼氈的黏著範圍,否則一般來說已可滿足多數玩家的頭型舒適度需求。另外,耳罩本身使用的海綿滿舒適的,能夠充分包覆整個耳朵,但不至於過度擠壓太陽穴。 Arctic Pro採用2.4GHz無線技術(另有藍牙模式),藉由傳送器基地台的設計,玩家可以快速調整遊戲音量、聊天音量、等化器等功能,可以快速在基地台上使用,搭配DTS Headphone:X v2.0環繞音效技術,實際的聆聽效果來說,射擊遊戲中敵人的腳步聲非常清楚,同時方向感也算清晰,槍聲的來源方向感也不錯,整體來說可應付多數遊戲的聲音。 硬體規格部分,驅動單體採用40mm釹單體,響應的頻率範圍在10~40000Hz,相較於一般電競耳機來說,在低音的範圍更廣,腳步聲的敏感度也更佳,耳機阻抗的係數則是在32歐姆。麥克風採用伸縮式設計,具備雙向式降噪模式,音質表現還不錯。另外,因為是無線電競耳機,所以在電池續航力部分單次充電可達20小時使用(兩顆電池),單顆電池也能連續使用10小時,算是十分夠用了。整體來說,Arctic Pro無線耳機是玩家如果要選購無線電競耳機的話一個不錯的選擇。 ADATA旗下電競品牌XPG電競耳機新品XPG EMIX H30 SE(下稱EMIX H30 SE),將以高規格的頂級規格,再搭配SOLOX F30虛擬7.1聲道音訊擴大器,完整為玩家帶來高規格的電競頂級雙配備! EMIX H30 SE為一全罩式電競耳機,外型配色上以黑+紅這個經典不敗的電競配色為主,在耳罩上方打上「XPG」品牌名稱強化產品信仰,上方支架則是有「EMIX H30」掛名,同時耳罩還使用非常惹火的網孔設計,使用鋁合金拉髮絲紋銘版造型,在接上耳機後,該火紅網孔還會發出紅色燈效,玩家「只要看你一眼一瞬間」就會馬上被吸引,整體來說外型非常的酷炫有看頭! 耳罩採用記憶海綿設計,提供舒適度,透氣且有彈性,長時間使用下耳朵不易感到不適。耳機內部採用53mm驅動單體,降低聲音的失真度和延遲性,強化低音域的表現,頻率的範圍在20Hz~20,000Hz,在電競耳機常見的範圍之內,耳機的阻抗為32Ω±15%,除了可接PC/Mac電腦使用外,也可以在Xbox One、PS4以及各種行動裝置上使用。 除了耳機本身外,EMIX H30 SE耳機還有一強大利器:SOLOX F30音訊擴大器,它可以切換四種情境模式,可切換遊戲、電影、人聲、音樂等情境模式,並且支援7.1聲道,讓玩家可以更精準的判斷敵人腳步聲方位。SOLOX F30機身上除了對應麥克風靜音以及7.1聲道開啟的獨立按鍵以外,另有可隨時切換喇叭/耳機獨立同時輸出的按鍵,玩家在開啟功能後,可以同時藉由耳機本身或是電腦喇叭同時輸出,使用上非常方便。 實際將耳機和擴大器搭配使用後,可以快速掌握到FPS遊戲中敵人的腳步聲,並且快速辨別其方位。而在開啟擴大器的其他功能後,就算用來看電影或是聽音樂,也能有不錯的音質體驗。 XPG今年新推出Precog預知者電競耳機,主打靜電加動圈的雙單體架構,並且支援Hi-Res Audio高解析音質,加上內建有FPS/虛擬7.1/音樂三種模式,可快速藉由隨附的線材切換,因應不同的使用模式。 外型上來說,Precog也有著XPG一貫的黑紅經典配色設計,而且這次又加上在耳罩部分設計了LED紅光效果,更是讓整體的視覺效果更加有感提升。另外,這次Precog也搭配type-C和3.5mm兩種控制盒,而且也有USB轉接線,玩家可以輕鬆在PC、Mac、家用遊戲主機、Switch或是智慧手機上使用,整體的彈性很不錯。 配戴體驗方面,雖然耳機本身重量在362g,但頭帶部分使用自動平衡頭帶,在確保耳罩壓力平衡的同時,也能維持最佳的夾持力;耳罩部分則是使用可旋轉式的耳罩設計,休息時可以將耳罩旋轉平放,另外,耳罩的內墊則是用了人體工學耳墊,採用記憶海棉材質,前薄後厚符合頭型減壓的設計,長時間配戴下,確實不容易感到頭不不適感。 硬體規格方面,採用靜電單體/動圈單體雙單體的架構,前者提供純淨的高音頻、後者則是提供飽滿的低頻,兩者混合隻下可以有更立體的聲音表現,響應頻率範圍也非常廣,介於5~50000Hz之間,阻抗則是在32歐姆。 遊戲中的聲音表現得益於廣大的頻率範圍,讓槍聲和腳步聲的聲音都非常清晰,不過或許也是因為範圍太大的關係,使得部分較雜的雜音也容易聽到,在槍戰遊戲中反而容易影響聆聽;然而,若是將其應用在RPG腳色扮演遊戲時,就可以深切體會並發揮Precog電競耳機的高品質音效。 看完了上述40市售電競耳機以及先前的耳機相關介紹以後,相信玩家們已經了解選購電競耳機前須注意的事項,以及市面上可以參考的品牌產品。其實市面上的電競耳機百百款,當然這次介紹的40款只是冰山一角,玩家們還是可以各方面參考看看有沒有喜歡或有興趣的耳機可以選擇。 不過,玩家們如果沒有特殊的品牌信仰,或者是想要買自己的第一隻電競耳機,卻又不知道從何下手的話,小編這邊也提供四隻電競耳機給玩家們做選擇,提供給玩家們作為選購前的參考標準囉! 第一個要推薦的是TUF Gaming推出的H7電競耳機,在外觀上,以現階段的電競耳機系列產品來說,其黑黃搭配的顏色相對顯得比較高調,同時在最外圍還有一圈黃色色環作點綴,在視覺效果上顯得滿活潑的。採用2.4GHz無線連接的技術,玩家也可以選擇透過有線的USB線材做連接,使用彈性不錯。採用53mm的釹磁鐵驅動單體,響應頻率範圍在20~20000Hz,是非常中規中矩的電競耳機標準,阻抗則是在32歐姆,可適用於PC、Mac、家用遊戲主機或Nintendo Switch等多平台。遊戲中的槍聲表現不錯,基本方向和距離都可判定,不過腳步聲稍微有比較小聲,不過如果是玩一般的競賽遊戲的話,基本都可適用。 第二款要推薦的是由Cooler Master所推出的MH752電競耳機,MH752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簡單乾淨,搭配輕巧的設計,外觀上簡單的黑色作為主色系,並且僅僅在左右兩側的耳罩上放了Cooler Master的商標Logo,簡單不失信仰。耳罩和頭戴都使用柔軟的蛋白質材質,長時間使用下不容易感到不適,而且因為耳罩的大小也滿大的,所以耳朵可以完整背包覆,這在長時間遊戲時的舒適度感受尤其明顯。採用的是40mm的驅動單體,響應範圍在20~20000Hz之間,抗阻則是只有26歐姆,因為耳機本身採用的是3.5mm音源線,所以如果有對應的行動裝置的話,也是很容易就可以推動。作為Cooler Master入門等級的電競耳機來說,MH752的音質表現意外的很不錯,槍聲的來源和距離感都滿好的,而且腳步聲也滿清楚。 Ateam(亞立田)在市場深耕多年,致力於設計與生產優質的耳機、麥克風及喇叭,其Alteam GM591耳罩式耳機麥克風是專為大眾主流玩家所設計的款式,外觀設計與其他知名品牌相較之下格外低調,耳罩和頭帶的內側皆使用了廣受好評的高科技超透氣纖維材質,其兩側還可將頭帶拉伸,依照玩家頭部的大小自由調節長度,不只能夠有效解決長時間配戴導致耳朵悶熱的問題,更提供玩家恰到好處的舒適度。搭載53mm銣鐵硼驅動單體,比起常見的40、50mm單體可以更凸顯低音頻的表現,以遊戲體驗來說,當玩家在遊玩射擊遊戲時,能夠更加清楚分辨腳步聲和槍砲聲的來向,更加提供身歷其境的聽覺享受。 羅技推出的A40電競耳機是其旗下子品牌Astro的高階電競耳機產品之一,外觀上來說,A40的設計語言非常具有科技硬派感,主色系為黑色,不過在耳罩部分因應PS4版本,所以是使用藍色作為元素,但在耳機框架部分又有銀色框架設計,視覺上來說非常多變。內部耳罩所使用的海綿相當柔軟,即便是戴著眼鏡長時間配戴,耳朵和太陽穴也不容易感到不適;另外,在頭帶部分同樣也有軟墊設計,所以配戴時也不容易感到頭部壓力。音質部分比較特別的是,A40具備獨立的外接擴大器,擴大器上除了有音量控制以外,同時還可以調整Dolby音效設計,遊戲音效來說,聲音搭配擴大器以後非常不錯,不管是腳步聲還是槍聲都非常清楚。
-
還不知道該買哪款電競耳機嗎?市售40隻電競耳機大開箱(中篇)
接續上一篇的電競耳機選購前的基本介紹,接下來將進入市售40隻電競耳機的簡單快速介紹內文,下文產品名稱將以廠商英文名順序排列。且因產品數量為數眾多,因此將額外分為兩篇文章撰寫。 Ateam(亞立田)在市場深耕多年,致力於設計與生產優質的耳機、麥克風及喇叭,憑藉著ODM和OEM起家的技術和實力,是台灣少數擁有經驗豐富的研發團隊和自有生產線的耳機品牌。 而本次借入的Alteam GM591耳罩式耳機麥克風是專為大眾主流玩家所設計的款式,外觀設計與其他知名品牌相較之下格外低調,耳罩和頭帶的內側皆使用了廣受好評的高科技超透氣纖維材質,其兩側還可將頭帶拉伸,依照玩家頭部的大小自由調節長度,不只能夠有效解決長時間配戴導致耳朵悶熱的問題,更提供玩家恰到好處的舒適度。耳機右方下緣更設有一組開關,方便玩家快速調整耳機音量大小,設計相當人性化。 內部硬體方面,GM591搭載53mm銣鐵硼驅動單體,比起常見的40、50mm單體可以更凸顯低音頻的表現,以遊戲體驗來說,當玩家在遊玩射擊遊戲時,能夠更加清楚分辨腳步聲和槍砲聲的來向,更加提供身歷其境的聽覺享受。音樂表現也是相當出色,多虧了其內建的53mm大型動圈式單體,整體聲音相當飽滿,不論是鋼琴、人聲還是流行樂中常見的低音和弦,效果都十分令人滿意。 除了聽到的聲音之外,要能夠在遊戲中與隊友建立良好的溝通,那就需要收音清楚的麥克風,而GM591耳機左側的麥克風搭載了單一指向性電容式收音元件,不僅能夠有效減少收訊雜音,更大幅提升語音通訊的清晰度。 價格方面,官網的建議售價為1,490元,再看看各大網路商城的促銷優惠,大致落在千元左右,即可擁有無比舒適且高品質的聽覺享受,以這價位來說相當超值,值得推薦給學生或是一般休閒的玩家選擇。 Alteam RFD-877W是亞立田的無線耳機麥克風款式之一,整體外型相當簡樸內斂,採用了體積較小的耳罩和頭帶,不僅方便玩家收納之外,更減輕了玩家配戴時的重量負擔。耳墊更採用了蛋白質皮革表面,密封性極佳,能夠有效阻隔周遭的噪音,享受遊戲的同時不被環境干擾。 控制的部分,耳機的左側邊緣除了能夠調整音量之外,更能夠快速將麥克風靜音。而右側則是電源開關,和電池充電接孔。電池方面,對於使用者來說設計相當友善,只要將右側耳罩往下滑開即可更換電池,採用兩組AAA電池,比起普遍內建的鋰電池要來的方便替換。 內部規格方面,RFD-877W內建40mm銣鐵硼驅動單體,再搭配2.4GHz數位無線傳輸技術,最大可支援5Mbps、48K音訊高品質低延遲傳輸,整體表現來說,低音相當低沉,不僅在遊玩射擊遊戲能夠更加凸顯槍砲聲和爆炸的震撼力,更適合拿來聽流行電音類型的音樂。 實際使用了一陣子後,為大家分享一下使用心得,由於RFD-877W採用小型耳罩設計的關係,如果是大耳朵的朋友可能會覺得比較沒這麼舒服,但整體來說,舒適度還算可以接受的範圍。聲音表現相當出色,不論聆聽音樂還是遊玩遊戲使用,都能夠提供清晰的音質。 Alteam USB-584K六耳獼猴是亞立田所推出的USB高階耳罩式耳機麥克風,主打真實7.1聲道環繞,提供身臨其境的音場效果。外觀承襲了一貫的低調風格,相對注重於內在硬體規格的音質效果,耳罩採用了蛋白質皮革包覆和記憶海綿緩衝,但頭帶的材質偏硬的關係,如果有戴眼鏡的玩家可能會比較不舒服,不過對一般來說影響不大,舒適度算是可接受的。 至於內部硬體方面,兩邊各採用了四組銣鐵硼動圈式單體,搭配CCAW(銅包鋁)音圈和特殊振膜的超豪華設計,再加上C-Media CM6206高品質音效晶片的加持,讓玩家能夠更加沉浸於遊戲、電影和音樂等聽覺饗宴之中。在遊玩遊戲時,USB-584K能夠精準呈現出遊戲中任何細微的聲音,方便玩家準確判斷敵人的距離和方向。 不過有一點必須提醒大家,若想發揮這支耳機的潛力的話,請務必要安裝官網提供的驅動程式,並切換成多聲道模式,並開啟7.1 Surround和Xear Surround Max功能,個人建議是一般音樂或是電影使用6聲道,而遊戲則是選擇8聲道,這樣才能完美表現出六耳獼猴該有的實力。 除了支援7.1聲道環繞之外,584K也能夠透過這項軟體調整麥克風錄製的回音、升降音調,甚至是消除音樂中原唱語音,在家也能享受卡拉OK的樂趣。 最後來看一下價格,USB-584K建議售價為3,590,不過基於這支耳機推出有一陣子,在各大通路都祭出相當超值的優惠價,平均都在1,690元左右,和其他品牌的多單體環繞耳機相比,價位十分親民,適合注重於細微的聲音細節的玩家選擇。 ROG旗下的電競耳機一直在玩家心中小有口碑,近期新推出的ROG Theta更是集大成之作,首先在外型上就極具ROG的硬派電競感,黑色霧面的超大耳罩搭配銀邊點綴的頭戴框架,以及耳罩上的RGB信仰之眼Logo,整體視覺效果十足。 戴上耳機之後會感覺到耳罩內部稍微偏硬,如果長時間配戴的話要注意,尤其如果是眼鏡族玩家的話更要小心。不過,頭部的感覺很舒適,壓力分散平均。調整的幅度也滿多,基本絕對夠滿足多數玩家的頭型需求。耳機戴上後耳罩完整包覆耳朵,聲音的沉浸表現不錯。 硬體規格部分,單體總共有四顆獨立ASUS Essence驅動單體,以便完整呈現7.1環繞音效的效果,單體大小為一顆40mm、其餘三顆30mm大,響應頻率的部分則是20~40000Hz,阻抗大小則是32歐姆。 值得注意的是,ROG Theta採用的是USB-C連接埠,並且麥克風還具備AI降噪功能,搭配的麥克風是可拆式指向性麥克風,透過內建AI系統可消除超過5000萬種背景噪音,包含鍵盤敲擊聲或滑鼠點擊聲,提供隊伍間溝通的最佳橋樑。 實際遊戲聲音方面,在沒有經過ROG Theta支援的Armoury II軟體調整下,遊戲內的槍聲清晰,不過爆破聲和腳步聲有時會有些不清楚,尤其是在大場面的時候,這類較低音頻的聲音會有些悶,不過藉由軟體調整過後,就能滿足玩家需求了。 ROG自從早前推出Delta耳罩式電競耳機後,就積極地布局自家的電競產品線生態,這點在後來新推出的電源供應器ROG Thor也可見一斑,近期ROG更積極的推廣音效方面的新品,推出了全新的ROG Cetra入耳式電競耳機。 外型上,ROG Cetra耳機本身雖然有提供耳翼的功能,不過這個部分是可以根據玩家戴耳機的習慣自行卸下的。另外,在耳機的後方還有ROG信仰之眼的Logo,在接上電力以後,會發起紅色的燈效,外型來看非常酷炫。另外,ROG Cetra採用人體工學設計,耳塞前端採用稍微傾斜的設計,能更服貼耳朵的形狀,而底座上有一個小凸起,讓耳塞能夠更穩固地佩戴在耳朵上。而在線材控制的部分,ROG Cetra內建的線材控制器,可調整音量、播放/暫停,以及啟用 ANC 模式和環境模式,玩家不須使用裝置也能快速控制。 ROG Cetra的硬體規格規格部分,首先驅動單體是採用ROG獨家的10.8 mm直徑單體驅動,耳機頻率的部分則是20~40kHz,是電競耳機常見的頻率範圍,阻抗部分則是16歐姆,這點就和其他耳罩式耳機不同,主因也是因為ROG Cetra強調可以在多平台上使用,除了電腦PC以外,也可以直接在智慧手機(非iPhone)、平板或Nintendo Switch上使用,方便許多。 另外,ROG Cetra也支援ROG獨家的Armoury II軟體,它提供大量控制選項及直覺式UI設計,功能從 7.1 聲道虛擬環繞音效、等化功能 (EQ) 到 7.1 喇叭音量平衡等技術都有,玩家可以建立及套用不同遊戲類型的音效設定檔,如第一人稱射擊與競速遊戲,在任何情境中呈現出最佳且逼真的音質,以自己的方式進行遊戲。 TUF Gaming年中時發表的H3電競耳機,主打舒適性,強調可以達到20%的減壓舒適度,確保玩家在長時間遊戲時,可以減輕頭部負擔。另外一個特點是,強調支援全平台,包含PC、Mac、家用遊戲主機和Nintendo Switch等等,使用彈性不錯。 外型上是採用全新的設計,共有灰色和藍色兩種版本,以灰色的設計為例,走的是低調,沒有RGB燈效輔助,在耳罩上有TUF Gaming的Logo做形象強化,視覺上來說非常簡單有力。 耳機舒適度來說,耳罩內部的邊框稍微偏硬,如果玩家第一次佩戴的時候可能要稍微適應一下,不過長時間配戴的話確實比較不容易產生不舒服的感覺,TUF Gaming表示,H3的重量僅294g,搭配不鏽鋼頭帶確保整體的輕盈度,輕量的設計讓玩家能夠長時間配戴。再者,大耳罩採用急速冷卻耳罩,由100%人造蛋白皮革加上快速冷卻的記憶泡棉所組成,配戴過程中,耳朵的感覺很舒服且脫下耳機後不會覺得有涼意,顯見H3耳罩的散熱效果。 硬體規格方面,採用50mm的驅動單體,搭配20~20000Hz的響應頻率和32歐姆阻抗,基本來說足夠在各式平台上使用。 實際遊戲的聲音表現方面,遊戲中的槍聲表現不錯,即便是遠處細微的槍響也能聽得到,這點滿讓人驚豔的。不過在腳步聲的表現方面,如果是大場面的遊戲腳步聲會稍微有些不清楚,不過如果是小場地的話,腳步聲只需要稍微調整過後也能有滿好的表現,整體來說音質表現不錯。 TUF Gaming H7電競耳機在外觀上,以現階段的電競耳機系列產品來說,其黑黃搭配的顏色相對顯得比較高調,耳罩外殼是使用霧面的表面處理,同時在最外圍還有一圈黃色色環作點綴,在視覺效果上顯得滿活潑的。 在配戴舒適度方面,採用可調整耳罩設計,同時在耳墊的部分也有升級採用更柔軟的ASUS Hybrid耳墊,並且搭配特殊快速散熱纖維和減壓材質,以確保長時間遊戲耳朵的舒適性,同時也避免眼鏡族感到不適。戴上耳機後的感覺非常舒服,耳朵因為包覆性耳墊的設計可以被完整包覆,在提高覆蓋面積的同時,也增加隔音效果。 H7電競耳機採用2.4GHz無線連接的技術,操作的按鍵集中在左耳罩後方,分別有音量滾輪、麥克風開關和電源,脫戴耳機時要小心不要誤觸按鍵。除了利用無線技術連接以外,玩家也可以選擇透過有線的USB線材做連接,使用彈性不錯。 硬體規格方面,採用53mm的釹磁鐵驅動單體,響應頻率範圍在20~20000Hz,是非常中規中矩的電競耳機標準,阻抗則是在32歐姆,基本可適用於PC、Mac、家用遊戲主機或Nintendo Switch等多平台。 實際遊戲聲音方面,遊戲中的槍聲表現不錯,基本方向和距離都可判定,不過腳步聲稍微有比較小聲,這點玩家如果是玩像戰爭遊戲這種大場面時就要注意,不過如果是玩一般的競賽遊戲的話,基本都可適用。 Cooler Master MH752電競耳機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簡單乾淨,搭配輕巧的設計,在僅280g的總重下,擁有不錯的舒適度和音質。外觀上簡單的黑色作為主色系,並且僅僅在左右兩側的耳罩上放了Cooler Master的商標Logo,簡單不失信仰。 耳機配戴的體驗上,耳罩和頭戴都使用柔軟的蛋白質材質,長時間使用下不容易感到不適,而且因為耳罩的大小也滿大的,所以耳朵可以完整背包覆,這在長時間遊戲時的舒適度感受尤其明顯。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因為頭戴和耳墊的部分是使用類皮革材質,所以在夏天室內溫度較悶的情況下時,會比較容易有出汗的問題。 硬體規格部分,採用的是40mm的驅動單體,響應範圍在20~20000Hz之間,抗阻則是只有26歐姆,因為耳機本身採用的是3.5mm音源線,所以如果有對應的行動裝置的話,也是很容易就可以推動的,這也使得MH752不只可以在PC、Mac或家用遊戲主機使用,進一步提高使用彈性。 實際的遊戲音效方面,作為Cooler Master入門等級的電競耳機來說,MH752的音質表現意外的很不錯,槍聲的來源和距離感都滿好的,而且腳步聲也滿清楚,雖然在大場面的混亂槍戰中仍會有可能糊掉,但大體來說已經是非常好的音質表現。 Corsair(美商海盜船)是一家全球知名的高性能電腦週邊設備和零組件的供應商,產品線相當豐富,提供遊戲玩家、發燒友和電競選手全方位的裝備:如鍵盤、滑鼠、滑鼠墊,以及耳機麥克風等各式遊戲周邊。這次借入的Corsair HS35耳罩式耳麥為其多平台入門級選擇之一,可使用於PC、PS4、Switch、Xbox One遊戲主機,和手機等行動裝置,支援度相當高。 雖說是入門等級,但做工一點也不馬虎,先以外觀方面來看,HS35有四種顏色,除了本次入手的碳黑,還有紅、藍、綠可選擇,其黑色的整體造型相當低調,耳罩和可調整頭帶內側皆採用質感相當滑順的織網布料包覆,內部搭配記憶海綿,既柔軟又透氣快速排熱,長時間配戴下來,比一般皮革材質來得格外涼爽。左邊耳罩後方更設有音量滾輪和麥克風開關按鈕,比起以往的線控模式,操作更直覺方便。 內部規格來看,HS35搭載50mm大驅動單體,低音部分相當出色,尤其是遊玩射擊遊戲時,能夠清楚判別槍砲聲和腳步聲的方位。但拿來聽音樂的話相對就比較普通,人聲稍微有些單薄,但畢竟是為遊戲玩家設計的關係,表現還算OK。麥克風方面,HS35使用了可拆式的單指向性麥克風,其收音效果相當好,不論是品質、清晰度還是靈敏度,都相當足夠一般遊戲時通訊使用。 價格來說,目前台灣的售價為1,290元,價位相當親民。總之,Corsair HS35提供了一般入門玩家一個不錯的選擇,其外觀走的是低調實用路線,舒適的網布記憶海綿耳墊、低音效果卓越的50mm大驅動單體、直覺方便的側邊音量控制功能,不用花大錢就能上「賊船」! Virtuoso Wireless SE三模式無線/有線耳機是由Corsair所推出的最新款式之一,外觀上採用了鋁合金耳罩外框,搭配鑽石切邊處理,整體質感相當精緻。耳墊和頭帶部分皆採用了蛋白皮革包覆,觸感相當柔順,內部搭配記憶海綿做支撐,頭帶更提供十段不同長度能夠讓玩家調整,舒適度可是大大加分。 規格上來說,Corsair也投入了不少雕琢,其內建的50mm高密度釹制揚聲單體經過實驗室多關調校後,聲音效果相當細膩,尤其是頻率響應範圍,從最低的20Hz最高可達到40,000Hz,比起一般電競耳機在高音部分多了20,000Hz ~ 40,000Hz這個區段,再加上Hi-Res認證的加持,提供玩家更純淨的音質表現。 細看耳罩底部會發現連接方式除了常見的3.5mm和USB介面之外,更支援自家的SLIPSTREAM WIRELESS無線傳輸技術,能夠在18公尺內快速連線,比起傳統的2.4GHz連線傳輸多達兩倍的封包量,有效增強產品無線傳輸性能,另外再通過 Intelligent Frequency Shift (IFS) 技術自動判斷當下最合適頻率,讓訊號維持更佳的穩定度,大幅減低延遲,且保持高品質音訊傳輸。 總之,Virtuoso Wireless SE可說是Corsair當今的旗艦級耳機,在外型方面提供了猶如時尚精品般的質感和舒適度,規格方面採用了自家精心調校過的50mm高密度釹制單體,更支援SLIPSTREAM WIRELESS技術,聲音效果相當出色。 Foxxray(狐鐳)推出的入耳式電競耳機Binarystar,在外型上非常的簡單,最主要的就是耳機本身加上入耳電競耳機比較少見的獨立外接麥克風,色系選擇上是黑色本體搭配藍色的耳翼,視覺效果上滿活潑鮮艷的。再者,因為是入耳式耳機的關係,整體的體積非常輕巧,加上使用3.5mm音源線,如果作為一般電競遊戲或手遊需求的話,Binarystar可以非常輕鬆的提供幫助,甚至如果要作為一般直播主在外的直播工具的話,具備獨立麥克風的特色也讓它能夠應付。 配戴舒適度方面,雖然Binarystar本身並未提供額外的耳翼大小做選擇,不過就出廠提供的耳翼來說,小編自己配戴的體驗是滿舒適的,在一般情況下不會輕易掉落。採用蛇管式的麥克風調整幅度很大,而且必要時也可以將麥克風卸下,進一步節省空間。 硬體規格部分,因為體積的關係,耳機本身搭載的是10mm大小的驅動單體,響應的頻率在20~20000Hz之間,仍舊有一般電競耳機標配的等級,阻抗部分則是只有32歐姆,要用在電腦以外的產品也是可以的。 實際的音效表現方面,Binarystar就入耳式耳機來說表現得不錯,雖然因為體積的限制,在玩大場面的射擊遊戲時,同一時間內瞬間會有過多聲音出現,部分聲音可能會被吃掉,但如果是一般普通的RPG遊戲或是手遊環境下的話,Binarystar是足夠應付的。 順應電競手遊的熱潮興起,狐鐳推出Magnetar入耳式電競耳機,外型上使用高質感氧化處理過的鋁合金打造,偏斜的入耳設計讓配戴起來比起一般耳機更舒適些。顏色設計的部分是以狐鐳一貫的黑藍配色,在耳罩的外圍使用藍色Logo作點綴,低調中帶點外放色彩。線材選用是3.5mm音源線,不過本身也是可以用於PC電競遊戲環境中的,雖然沒有獨立的外接麥克風,不過也還是搭載高靈敏度的麥克風在其中,可以提供對話通訊的功能。 實際配戴的體驗方面,由於採用頸掛式的束環設計,所以非常方便好攜帶,耳罩的部分提供兩組矽膠耳塞方便更換,舒適度以入耳式耳機來說不錯,最大的優勢還是在於它方便攜帶的特性。 硬體規格方面,採用10mm驅動單體,響應範圍在20~20000Hz之間,抗阻只有16歐姆,基本上只要能夠使用3.5mm音源線的裝置都能輕鬆使用,可相容使用的遊戲平台彈性也就跟著大了許多。 實際的音效表現部分,考量到入耳式耳機因體積限制的關係,驅動單體一般都不大,所以在《決勝時刻:現代戰爭》這樣的大場景時,Magnetar在呈現瞬間多種聲音來源時,容易碰到部分槍聲或腳步聲無法順利輸出的問題。不過若是在一般的MOBA遊戲或是RPG角色扮演遊戲,甚至是手遊、Switch遊戲時,Magnetar就能夠勝任了。 為了提供玩家更多元的選擇,FoxxRay推出Spitfire(噴火響狐)USB電競耳麥,外型上採用高包覆性的大型皮質耳罩,搭配3D翼式頭帶設計,不僅有效減少配戴壓力,耳罩更提供被動式降噪效果,適合長時間配戴。線材選用了編織網包覆,其USB接頭更經過鍍金處理,可有效避免接頭氧化而造成音質劣化的問題。 硬體規格方面,Spitfire內建虛擬7.1聲道環繞音效處理晶片、低音震動模組、高傳真50mm立體聲單體,響應範圍在50~20000Hz之間,抗阻為32歐姆,除了能夠連接一般電腦之外,更能夠相容PS4遊戲主機,隨插即用相當方便。 實際使用來看,Spitfire的舒適度相當高,即使是長時間聆聽音樂或遊玩遊戲都不是問題,此外,在遊玩遊戲時,若將耳機內建的低音震動功能開啟,可大幅增加臨場感,尤其是射擊遊戲中炸彈爆破的震撼感實在石破天驚! 由FoxxRay所推出的Würger(百舌響狐)USB電競耳機,在外觀上採用了全罩式皮質耳罩,能夠阻隔外界音源干擾,再搭配3D翼式頭帶設計,減少配戴壓力,相對提高絕佳舒適度。耳罩外框更以繽紛RGB循環背光裝飾,整體造型相當酷炫。線材採用了相當粗壯的橡膠包覆,接頭採用一般常見的鍍鎳處理,能夠減低氧化造成音質劣化的問題。 規格方面,百舌響狐搭載50mm立體聲單體,頻率響應為20~20000 Hz,抗阻為20歐姆,再配上高音質處理晶片加持,特化了低音表現,更支援虛擬7.1聲道環繞音效,增強立體層次感,能夠實現更準確且快速的聽音辨位。 實際使用方面,Würger USB耳麥配戴起來非常舒適,耳罩能夠完整包覆住整個耳朵,頭帶的鬆緊度也恰到好處,更不用擔心頭髮是否會被夾進去,很適合長時間配戴。聲音表現也很OK,在射擊遊戲中的槍砲聲和腳步聲都非常清晰,確實能夠聽出聲音的方位。 HyperX旗下的電競耳機想必玩家們也不陌生,知名遊戲直播主Shroud就是它們的忠實粉絲之一,而其Cloud Flight無線電競耳機讓玩家可以藉由2.4GHz接收器的幫助,擺脫傳統線材的限制。 外觀上採用HyperX電競耳機常見的黑紅配色,頭帶是使用可調式鋼芯頭帶,在輕薄下兼顧耐用度,由於重量非常輕的緣故(僅315g),所以長時間配戴時頭部較不會感到壓迫感。外觀上還具備紅色LED燈效,視覺上來說非常醒目。耳罩本身則是記憶泡棉耳墊的材質,硬度適中,耳朵包覆性非常足夠,不過對於眼鏡族們來說,在使用上可能需要避免長時間使用,以免造成頭部不適。另外,耳罩具備90度旋轉的調整幅度,可以進一步讓玩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戴法。 採用2.4GHz無線技術的效果下,使得Cloud Flight耳機可以在PC、PS4和PS4 Pro上使用,官方表示最高續航力在30小時,可以藉由HyperX的NGenuity軟體隨時查看電池電量。 硬體規格部分,內部採用50mm動圈式釹磁鐵,響應頻率範圍在20~20000Hz之間,阻抗則是32歐姆,硬體規格上是市場標準規格。 實際遊戲中的表現,在遊戲中槍聲的聲響非常清楚,方向感不管是前後左右都很明顯,腳步聲雖然相較之下稍微有些小聲,但在《決勝時刻:現代戰爭》這樣的遊戲中,還算是可以聽得到的。如果是在《虹彩六號》這樣的遊戲裡時,因為遊戲中較少大場面的爆破和各式不同類型的腳色口令,遊戲內的音效表現會更佳。 HyperX Cloud Mix耳機是一款具備藍牙功能的有線電競耳機,先從規格面來說吧!Cloud Mix給出目前少有的10~40000Hz的響應範圍,加上Hi-Res Audio高解析音質,低音頻率部分的表現比起一般最低僅達到20的電競耳機來說,會來得更加優秀一些。同時,優秀的音質表現加上支援藍牙技術,也讓玩家如果想要將耳機拿來和行動裝置配對聽音樂玩遊戲,也是完全可以的。其他硬體規格部分包含Cloud Mix是採用特製的40mm釹磁鐵雙音腔驅動單體,阻抗的部分有比較高一些,達到40歐姆,如果玩家想要用行動裝置如手機推動耳機的話,須注意是否夠力。 外觀上來說,Cloud Mix採用堅固的鋁製框架,鋁金屬的優勢在於重量輕,耳機本身加上麥克風重量僅275g,算是非常可以隨身攜帶出門的重量了,也呼應Cloud Mix能夠作為行動裝置隨身耳機的特色。耳機本身的舒適度方面,耳罩大小中等,內部使用的記憶泡棉耳墊很軟,這點讓眼鏡族想要長時間戴耳機的話,也比較不容易感到不舒服。 至於實際的遊戲音效表現,槍聲滿清楚的,且來源方向也很明顯,不過腳步聲的明顯程度可以再更強化些,這樣會使得整體的音效品質更棒。但作為一款可以隨身戴著走的輕便型電競耳機來說,Cloud Mix在兼顧專業電競的同時,提供休閒娛樂的功能也不錯。 HyperX旗下最新的電競耳機Orbit S(另有Orbit版本),採用獲得專利認證的Audeze 100mm平面磁性單體,並且提供Waves Nx頭步追蹤技術,能夠用每秒1000次的速率追蹤玩家頭部的細微移動,以便提供精準的全方位3D環繞音效,搭配HyperX Orbit S軟體使用的話,甚至還可以記錄頭部移動的姿勢並和鍵盤按鍵做配對,是一款科技感十足的電競耳機。 外觀上來說,Orbit S走的非常低調,維持HyperX一貫的設計語言,黑色搭配輝銀色的點綴,低調中帶著不錯的精品質感。實際配戴體驗方面,耳機本身重量有368g,不算輕的體積,但配戴在頭上的體驗還算不錯。雖然說耳罩本身的設計偏硬了點,如果玩家有配戴眼鏡且須長時間使用的話,可能需要注意是否會有不適感,耳機本身可以調整的幅度滿廣的,足以應付多數玩家的頭型。其中,左側耳罩的控制鍵可以快速更改3D音效設定、EQ設定檔、調節音量和靜音麥克風,可調整的參數非常全面。另外,HyperX也提供三種不同的線材,包含USB-C轉USB-A、USB-C轉USB-C以及3.5mm音源線,方便玩家可以快速適應各種不同的遊戲平台。 硬體規格方面,由於耳機本身是採用100mm超大平面磁性單體,頻率響應範圍非常廣,低音頻最低達到10Hz、高音頻高達50000Hz範圍,這點在遊戲中的音效體驗非常明顯,Orbit S的聲音非常立體,而且很清楚,立體的效果不會讓玩家覺得「聲音假假的」,而是有明顯的層次感,在槍聲、腳步聲方面處理的也很不錯,整體來說音質表現非常棒。 Cloud Alpha耳機是HyperX電競耳機中具有代表性的系列之一,外型上採用HyperX極具代表性的黑紅配色,且不只是HyperX商標紅色而已,而是整個耳罩的框架和頭帶縫線都使用黑色設計,在HyperX電競耳機產品線中,相對來說比較高調。鮮紅色的商標雖然不具備燈效效果,但HyperX商標對許多玩家來說,本身就代表信仰。 耳機本身設計部分,Cloud Alpha使用大尺寸的耳罩,並且搭配更柔軟的合成皮革,並且加大了鋁合金框架,調整耳機時非常輕鬆,同時耳罩的舒適度也足夠,能夠完整的包覆耳朵,不過因為是皮革材質的關係,長時間配戴後,當耳機拿下時耳朵會感覺到明顯的涼意,這也是耳罩舒適下的兩面刃,內部的空氣會比較悶熱。 硬體規格方面,採用50mm雙音腔驅動單體,為特製的動圈式釹磁鐵,響應頻率在13Hz~27000Hz,高低頻的範圍都比一般電競耳機的表現還要更廣一些,不過Cloud Alpha的阻抗也比較高,達到65歐姆,建議使用PC系統較能夠完整推動耳機。 至於實際遊戲的聲音表現方面,Cloud Alpha自帶USB音效卡的設計,可以直接在線控器中調整音量和麥克風音量,同時也可以開關7.1虛擬聲道,開啟前,遊戲內的聲音表現較沉穩,不管是腳步聲還是槍聲,整體來說聽覺體驗會比較悶;開啟後,立體聲明顯,不過也因此稍微讓遊戲的聲音有些模糊,是否要開啟7.1虛擬聲道這點,因玩家個人喜好不同,可自行選擇。
最多人點閱
- 捉對廝殺:AMD Ryzen 2200G/2400G VS Intel Core i3-8100/i5-8400
- Google Public DNS上網跑更快,用戶端趕快更換IPv4 DNS設定8.8.8.8與8.8.4.4
- AMD Ryzen 5 1600X實測開箱,6核心12執行緒戰神處理器再顯鋒芒!
- 光華商場的下一步,全世界都在看!
- 為什麼要換Skylake?Intel Core i7-6700K VS. Core i7-5775C VS. Core i7-4790K新舊處理器大戰!
- 迎廣InWin 805 ∞ Infinity重裝上陣,電腦精品機殼中的頂尖之作!
- NVIDIA GeForce GTX 1080磅礡登場,史上最強大PASCAL顯示卡誕生!
- 「浦科特 PLEXTOR M9Pe 512GB」實測開箱,史上最強PCIe 3.0 x4固態硬碟磅礡登場!
- 史上最強裸測機殼,聯力LIAN LI PC-T80裸測架!
- 《Bloomberg BusinessWeek》彭博商業周刊爆料 美超微伺服器主機板 黑客門 被偷裝間諜晶片,《Apple、Amazon、SuperMicro》發表聲明駁斥 報導不屬實 精心編造
- Ryzen 7 1800X vs. Core i7-7700K vs. Core i7-6950X Extreme效能大車拼,AMD八核心銳龍戰神與Intel十核心愛妻之王跑分實測!
- WanaCrypt0r 2.0勒索病毒來襲,KB4012215更新程式與解毒程式下載安裝 – MS17-010系統漏洞攻擊救命仙丹!